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BIM政策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3 02:17
整理了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发布的BIM政策并运用类型化分析法、PMC指数模型进行政策量化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我国BIM政策工具组合普遍失衡,环境面政策工具过溢严重;需求面政策工具严重不足;地区BIM政策效力差异显著。建议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均衡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合理增加需求面政策工具运用以激发市场配置潜力;建立BIM跨区域合作扶持、援助及利益补偿机制,降低地区间BIM发展梯度。
【文章来源】:软科学. 2020,3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BIM政策三维度分析框架
(1)2011~2014年我国BIM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此时政策工具类型较为单一,呈现以供给面为主、环境面为辅、需求面工具缺失的局面,政策侧重于供给BIM发展要素,此阶段政策整体效力偏低,原因在于BIM尚处试验探索阶段,虽然BIM惠及行业整体,但对于初始应用主体而言,投入成本较高,此时政府倾向于借助供给侧促使外部性内部化,通过提供资源保障激活BIM发展。(2)以2015年为转折点进入全面动员阶段,住建部颁布《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细致刻画出我国BIM发展路径,此后BIM政策体系逐步成形,政策工具呈现以环境面为主、供给面为辅、需求面政策工具少量补充的局面,自2016年开始经短暂政策时滞,政策效力出现显著增长,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BIM驶入发展快车道,此时BIM政策偏好环境面工具,政策回归为建筑业变革中的环境支撑角色,供给面及需求面工具使用趋于均衡。
上海市BIM政策效力最优。其政策路径主要呈现两大特征:①BIM专题政策密集,政策主线脉络清晰,上海市以《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BIM政策框架体系;②政策工具组合均衡,上海市BIM政策工具中环境面占39.2%,供给面及需求面分别占31.7%及29.1%,较之全国更为均衡,环境面政策工具溢出程度低,各类政策子工具运用面广,指出了BIM的发展方向并纳入制度轨道运行,实现政策质和量的双优,各地区可参考上海市BIM政策设计思路,补齐自身政策短板并结合地区特点作差异化宏观部署,促进本地区BIM特色化跨越式发展。3 结论与建议
本文编号:3404829
【文章来源】:软科学. 2020,3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BIM政策三维度分析框架
(1)2011~2014年我国BIM发展尚处起步阶段,此时政策工具类型较为单一,呈现以供给面为主、环境面为辅、需求面工具缺失的局面,政策侧重于供给BIM发展要素,此阶段政策整体效力偏低,原因在于BIM尚处试验探索阶段,虽然BIM惠及行业整体,但对于初始应用主体而言,投入成本较高,此时政府倾向于借助供给侧促使外部性内部化,通过提供资源保障激活BIM发展。(2)以2015年为转折点进入全面动员阶段,住建部颁布《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细致刻画出我国BIM发展路径,此后BIM政策体系逐步成形,政策工具呈现以环境面为主、供给面为辅、需求面政策工具少量补充的局面,自2016年开始经短暂政策时滞,政策效力出现显著增长,至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BIM驶入发展快车道,此时BIM政策偏好环境面工具,政策回归为建筑业变革中的环境支撑角色,供给面及需求面工具使用趋于均衡。
上海市BIM政策效力最优。其政策路径主要呈现两大特征:①BIM专题政策密集,政策主线脉络清晰,上海市以《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BIM政策框架体系;②政策工具组合均衡,上海市BIM政策工具中环境面占39.2%,供给面及需求面分别占31.7%及29.1%,较之全国更为均衡,环境面政策工具溢出程度低,各类政策子工具运用面广,指出了BIM的发展方向并纳入制度轨道运行,实现政策质和量的双优,各地区可参考上海市BIM政策设计思路,补齐自身政策短板并结合地区特点作差异化宏观部署,促进本地区BIM特色化跨越式发展。3 结论与建议
本文编号:3404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40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