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策略——基于能力需求/供给匹配视角

发布时间:2022-01-14 13:25
  工业产品服务系统是复杂工业产品与服务集成的一种新的价值交付模式。其创新策略研究是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研究的重要部分。由于服务与传统的产品制造不同,因此传统制造模式和产品创新方法不能简地扩展到工业产品服务系统。通过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特性分析,分析了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技术哲理,提出工业产品服务系统是基于能力观的观点,比较了与传统制造模式的资源观的异同。基于能力观的视角,提出了基于能力需求/供给匹配的集成创新策略框架,阐述了创新策略的"需求供给匹配,两条路径循环"的基本机制。最后,对需求侧、供给侧和匹配过程的创新策略进行了综述。 

【文章来源】:科学学研究. 2014,32(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创新策略——基于能力需求/供给匹配视角


RP模式的匹配策略

模式,外协,订单,地点


科学学研究第32卷料状态的识别确定特定时期的可用库存量,结合自制外购决策和批量策略,相应的产生生产订单、工序外协订单、采购订单或标准外协订单,来安排不同库存地点的生产组织,产生相应库存地点的供给,冲减需求,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匹配。(4)JIT的匹配策略图1MRP模式的匹配策略图2JIT模式的匹配策略·1108·

工业产品,服务系统,传统制造模式,服务需求


式强化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信息匹配,并将MRP的推动模式变为需求拉动的模式,通过需求信息的准确传递,拉动物料的供给。JIT围绕物料的运作,通过信息流与物流的集成,实现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的需求/供给匹配。如图2所示,需求信息以从末端工序开始,以取货看板的形式向上游工序传递,通过取货看板与生产看板的转换,实现需求信息向供给投入的信号传递,根据生产看板的信号开始工序生产。从末段工序向原材料采购或外协采购工序拉动,实现供给能够以最小的浪费和最高的效率满足需求。(5)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匹配策略图3工业产品服务系统的匹配策略工业产品服务系统则突破了传统制造模式以物料(资源)为核心的技术观,而是以服务及服务过程能力为核心。要求以产品为基础转变为服务能力为基础,实体产品成为价值传递的载体,而不再是核心,运作的重点转移到服务封包和服务交互上来;关注焦点从“以产品提供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满足为中心”,要求必须满足服务需求。对于工业产品服务系统来说,复杂工业产品的特性决定了iPS2的能力需要包括了技术服务、制造服务、现场服务、专业服务(金融、法律等)以及回收服务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活动,每一项服务都可能具有共享性或独占性的属性约束。在实际的需求应用场景下,有可能单独需要一项服务,也可能需要多项服务的组合或集成。这也对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提供了更高的要求。iPS2均衡的关注需求侧和供给侧,并且特别的注重需求与供给的匹配。iPS2的能力需求与能力供给的匹配,是iPS2应用实现的核心问题。如图3所示,iPS2各种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交互过程,各主体将物料、设备等实体资源,信息、知识等资源进行整合为具有一定功能和价值的服务能力,并以服务能力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服务型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差异及新问题研究[J]. 谢文明,江志斌,王康周,林文进.  中国科技论坛. 2012(09)
[2]制造服务及其成熟度模型[J]. 战德臣,程臻,赵曦滨,聂兰顺,徐晓飞.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07)
[3]工业产品服务系统及其研究现状[J]. 江平宇,朱琦琦,张定红.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1(09)
[4]服务型制造综合资源计划体系研究[J]. 王康周,江志斌,李娜,耿娜.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1(03)
[5]服务型制造环境下延迟策略实施机理及实证分析[J]. 罗建强,赵艳萍,宋华明.  中国机械工程. 2010(22)
[6]产品服务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探讨[J]. 顾新建,李晓,祁国宁,纪杨建,唐任仲,江平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12)
[7]基于产品服务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宋高歌,黄培清,帅萍.  中国工业经济. 2005(05)

博士论文
[1]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 逄锦荣.北京邮电大学 2012
[2]基于XaaS的制造服务链形成与应用研究[D]. 张卫.浙江大学 2011
[3]顾客需求驱动的产品服务系统方案设计技术研究[D]. 张在房.上海交通大学 2011
[4]企业产品服务系统价值流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李晓.浙江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88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588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f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