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视角下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03:39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更为迫切,进而推动并购重组白热化发展。在并购重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并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近年来,并购商誉会计处理不规范问题已经造成比较恶劣的市场影响,商誉会计处理也成为资本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我国上市公司商誉会计处理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商誉的会计处理规则不够明晰,对商誉金额和商誉减值时点与金额的确认,弹性较大,从而为管理层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近年来,因盈余管理而导致的并购商誉会计处理不规范甚至差错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的重灾区。因此,基于盈余管理视角对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以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盈余管理视角分析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的整个过程。首先,本文介绍了银禧科技并购兴科电子的背景,阐述了银禧科技巨额商誉的形成、初始计量以及最后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情况。其次,本文识别和提炼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商誉的初始确认高估、不合规地再确认以及商誉减值不合理三个方面的问题。再次,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视角剖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指出关键成因在于以下三点:其一,并购中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誉及商誉减值的内涵与特征
1.2.2 商誉会计确认、计量与盈余管理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2.1 商誉会计处理的基础理论
2.1.1 商誉的本质
2.1.2 商誉的初始确认
2.1.3 商誉的后续计量
2.2 盈余管理的界定
2.2.1 盈余管理定义的界定
2.2.2 盈余管理程度的界定
2.3 盈余管理对商誉会计处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2.3.1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信号传递理论
3 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的问题及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3.1 案例简介
3.1.1 并购方银禧科技情况介绍
3.1.2 被并购方兴科电子情况介绍
3.1.3 并购过程与方式介绍
3.1.4 商誉形成与减值过程
3.2 银禧科技商誉初始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分析
3.2.1 估值方法选择不当,商誉初始计量金额过高
3.2.2 资产交割过渡期产生的无形资产未被识别评估
3.3 银禧科技商誉后续计量的问题分析
3.3.1 商誉重新计量的会计处理不合规
3.3.2 激进评估延缓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
3.3.3 随意变更资产组操控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
3.3.4 银禧科技商誉后续计量信息披露不充分
3.4 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动机
3.4.1 高溢价商誉刺激股价上涨以实现内幕交易获益最大化
3.4.2 延缓商誉减值以支持减持套现和质押融资
3.4.3 利用商誉减值“大洗澡”
3.5 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分析
3.5.1 收益法存在缺陷,易导致盈余管理下的商誉高估
3.5.2 商誉会计准则部分规定不够明晰易诱发盈余管理
3.5.3 商誉减值测试易被管理层操纵
4 抑制商誉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4.1 细化和规范收益法的适用范围及估值依据
4.2 进一步完善商誉确认和后续计量的相关准则
4.2.1 明确资产交割过渡期的无形资产确认问题
4.2.2 明确或有对价调整商誉的准则规定
4.3 改进现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4.3.1 探索摊销与减值测试并行的方法
4.3.2 规范资产组及其可收回金额的认定
4.3.3 加强商誉减值测试的信息披露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00628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誉及商誉减值的内涵与特征
1.2.2 商誉会计确认、计量与盈余管理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商誉会计处理与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2.1 商誉会计处理的基础理论
2.1.1 商誉的本质
2.1.2 商誉的初始确认
2.1.3 商誉的后续计量
2.2 盈余管理的界定
2.2.1 盈余管理定义的界定
2.2.2 盈余管理程度的界定
2.3 盈余管理对商誉会计处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2.3.1 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信号传递理论
3 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的问题及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3.1 案例简介
3.1.1 并购方银禧科技情况介绍
3.1.2 被并购方兴科电子情况介绍
3.1.3 并购过程与方式介绍
3.1.4 商誉形成与减值过程
3.2 银禧科技商誉初始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分析
3.2.1 估值方法选择不当,商誉初始计量金额过高
3.2.2 资产交割过渡期产生的无形资产未被识别评估
3.3 银禧科技商誉后续计量的问题分析
3.3.1 商誉重新计量的会计处理不合规
3.3.2 激进评估延缓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
3.3.3 随意变更资产组操控商誉减值损失的计提
3.3.4 银禧科技商誉后续计量信息披露不充分
3.4 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动机
3.4.1 高溢价商誉刺激股价上涨以实现内幕交易获益最大化
3.4.2 延缓商誉减值以支持减持套现和质押融资
3.4.3 利用商誉减值“大洗澡”
3.5 银禧科技商誉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分析
3.5.1 收益法存在缺陷,易导致盈余管理下的商誉高估
3.5.2 商誉会计准则部分规定不够明晰易诱发盈余管理
3.5.3 商誉减值测试易被管理层操纵
4 抑制商誉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4.1 细化和规范收益法的适用范围及估值依据
4.2 进一步完善商誉确认和后续计量的相关准则
4.2.1 明确资产交割过渡期的无形资产确认问题
4.2.2 明确或有对价调整商誉的准则规定
4.3 改进现行商誉后续计量方法
4.3.1 探索摊销与减值测试并行的方法
4.3.2 规范资产组及其可收回金额的认定
4.3.3 加强商誉减值测试的信息披露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00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800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