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4 21:1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质量。虚拟联盟作为一种以“软约束”为主,不涉及所有权和法律约束力的新型联盟关系,因为能够在实现联盟功能基础上赋予联盟内各主体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而被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虚拟联盟组织架构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担,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使得两大产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虚拟联盟框架下突破既有产业边缘,实现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因此,研究基于虚拟联盟的两大产业融合机制,进而加快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两大产业融合条件、动因、过程和效应等方面对基于虚拟联盟的两大产业融合机理进行系统揭示;基于产业融合机理及产业融合过程的实践性,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对基于虚拟联盟的两大产业融合关键要素进行揭示;以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关键要素为基础,对两大产业融合机制体系进行总体设计,从而得到由融合动力机制、融合实现机制、融合评价与反馈机制构成的产业融合机制体系。从内生性和外源...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现状
1.3.2 虚拟企业研究现状
1.3.3 产业联盟研究现状
1.3.4 基于联盟的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融合机制体系总体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虚拟联盟
2.1.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2.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2.1.4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虚拟联盟
2.1.5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制
2.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理分析
2.2.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条件
2.2.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因
2.2.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过程
2.2.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应
2.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要素分析
2.3.1 研究方法选择
2.3.2 研究数据收集
2.3.3 基于编码的融合关键要素分析
2.4 基于融合关键要素的产业融合机制体系总体设计
2.4.1 产业融合机制总体框架
2.4.2 产业融合机制内涵
2.4.3 产业融合机制体系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3.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源分析
3.1.1 动力源理论基础与动力源分类
3.1.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模型构建
3.1.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模型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3.2 内生性动力作用机制
3.2.1 资源互补的驱动作用
3.2.2 风险分担的推动作用
3.2.3 利益共享的带动作用
3.3 外源性动力作用机制
3.3.1 政策推动力对融合的驱动作用
3.3.2 市场竞争力对融合的扩张作用
3.3.3 市场需求力对融合的拓展作用
3.3.4 科技进步力对融合的支撑作用
3.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传导过程及管理
3.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传导路径
3.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传导过程
3.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协同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实现机制
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伙伴的选择
4.1.1 融合伙伴选择原则与流程
4.1.2 融合伙伴的评价体系
4.1.3 融合伙伴的选择方法
4.1.4 融合伙伴绩效评价与动态控制
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过程组织协调
4.2.1 虚拟联盟的战略协同
4.2.2 虚拟联盟的组织模式选择
4.2.3 虚拟联盟的沟通协调
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利益分配
4.3.1 利益分配方法选择
4.3.2 基于夏普利值法的虚拟联盟利益分配
4.3.3 基于纳什谈判定理的虚拟联盟利益分配
4.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管理
4.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4.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评价
4.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评价与反馈机制
5.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分析
5.1.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内涵
5.1.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流程
5.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5.2.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2.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方法选择
5.2.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5.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
5.3.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3.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5.3.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
5.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
5.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的内涵
5.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设计框架
5.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模型构建
5.4.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实施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制的保障策略
6.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资源保障策略
6.1.1 人才资源保障
6.1.2 资金资源保障
6.1.3 信息资源保障
6.1.4 技术资源保障
6.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组织保障策略
6.2.1 培育虚拟联盟的组织生态
6.2.2 优化虚拟联盟的组织结构
6.2.3 增强虚拟联盟的组织协调
6.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制度保障策略
6.3.1 虚拟联盟规则保障
6.3.2 政府政策保障
6.3.3 企业规章保障
6.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文化保障策略
6.4.1 企业文化保障
6.4.2 虚拟联盟文化保障
6.4.3 融合文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836531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现状
1.3.2 虚拟企业研究现状
1.3.3 产业联盟研究现状
1.3.4 基于联盟的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融合机制体系总体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虚拟联盟
2.1.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2.1.3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2.1.4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虚拟联盟
2.1.5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制
2.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理分析
2.2.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条件
2.2.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因
2.2.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过程
2.2.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应
2.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要素分析
2.3.1 研究方法选择
2.3.2 研究数据收集
2.3.3 基于编码的融合关键要素分析
2.4 基于融合关键要素的产业融合机制体系总体设计
2.4.1 产业融合机制总体框架
2.4.2 产业融合机制内涵
2.4.3 产业融合机制体系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
3.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源分析
3.1.1 动力源理论基础与动力源分类
3.1.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模型构建
3.1.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模型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3.2 内生性动力作用机制
3.2.1 资源互补的驱动作用
3.2.2 风险分担的推动作用
3.2.3 利益共享的带动作用
3.3 外源性动力作用机制
3.3.1 政策推动力对融合的驱动作用
3.3.2 市场竞争力对融合的扩张作用
3.3.3 市场需求力对融合的拓展作用
3.3.4 科技进步力对融合的支撑作用
3.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传导过程及管理
3.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传导路径
3.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传导过程
3.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动力协同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实现机制
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伙伴的选择
4.1.1 融合伙伴选择原则与流程
4.1.2 融合伙伴的评价体系
4.1.3 融合伙伴的选择方法
4.1.4 融合伙伴绩效评价与动态控制
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过程组织协调
4.2.1 虚拟联盟的战略协同
4.2.2 虚拟联盟的组织模式选择
4.2.3 虚拟联盟的沟通协调
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利益分配
4.3.1 利益分配方法选择
4.3.2 基于夏普利值法的虚拟联盟利益分配
4.3.3 基于纳什谈判定理的虚拟联盟利益分配
4.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管理
4.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4.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评价
4.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风险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评价与反馈机制
5.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分析
5.1.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内涵
5.1.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绩效评价流程
5.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5.2.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2.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方法选择
5.2.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水平评价
5.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
5.3.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5.3.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5.3.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效率评价
5.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
5.4.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的内涵
5.4.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设计框架
5.4.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模型构建
5.4.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反馈机制实施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虚拟联盟的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机制的保障策略
6.1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资源保障策略
6.1.1 人才资源保障
6.1.2 资金资源保障
6.1.3 信息资源保障
6.1.4 技术资源保障
6.2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组织保障策略
6.2.1 培育虚拟联盟的组织生态
6.2.2 优化虚拟联盟的组织结构
6.2.3 增强虚拟联盟的组织协调
6.3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制度保障策略
6.3.1 虚拟联盟规则保障
6.3.2 政府政策保障
6.3.3 企业规章保障
6.4 基于虚拟联盟的产业融合机制的文化保障策略
6.4.1 企业文化保障
6.4.2 虚拟联盟文化保障
6.4.3 融合文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836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83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