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权配置的水利工程划界确权问题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3-10-22 13:07
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及保护范围是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范围准确、权属关系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管理保护责任体系,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水利部要求,2020年底基本完成国有水管单位管理的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的划定工作的目标已快要到达期限。广东省水利工程的划界确权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权属关系复杂、工作量较大,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相关研究。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的研究主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没有找出深层次的原因。笔者从水利工程的产权配置角度着手,对比广东省内不同权属配置类型的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情况,找出现有水利工程权属配置的不足之处。国有形式配置下的水管单位与企业化配置下的水管单位相比,有以下几点劣势:(1)国家行政权和工程用益物权相互交织,难以分解,导致水管单位开展划界确权工作时畏手畏脚,也容易出现违规的行为;(2)国有形式配置的水管单位缺乏有效的营收机制,导致水管单位的资金不充裕,只能向上级申请资金进行划界确权工作;(3)企业化配置的水管单位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工作模式更加简洁高效,工作人员的动力更充足。两者的对比说明合理的产权配置是解决划界确权工...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法律研究综述
1.2.2 产权研究综述
1.2.3 水利工程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基础
2.1 划界确权工作相关政策
2.2 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现状
2.2.1 历史原因复杂
2.2.2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
2.2.3 资金不充足
2.2.4 重证现象
2.2.5 水管单位专业人员不足
2.2.6 水管单位缺乏确权动力
2.2.7 小型农水管理模式滞后
3. 产权制度与理论
3.1 产权概念
3.1.1 产权的含义
3.1.2 产权的基本属性
3.2 产权理论
3.2.1 交易成本理论
3.2.2 公共池塘理论
3.2.3 公共资源理论
3.3 企业产权制度
3.4 我国水利工程产权变化过程
3.4.1 1949-1956年: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4.2 1957-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3.4.3 1979年至今:多元发展时期
4 产权配置对生产力有积极作用
4.1 产权配置有激励作用
4.2 产权配置能增加资源利用率
4.3 产权配置的约束功能维持社会稳定
4.4 产权配置将外部性内化为激励作用
5 不同产权类型的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实例
5.1 国有形式产权配置
5.1.1 北江大堤
5.1.2 飞来峡水利枢纽
5.1.3 乐昌峡水利枢纽
5.1.4 国有产权配置形式问题原因
5.2 企业化产权配置
5.2.1 湾头水电站
5.2.2 清远抽水蓄能电站
5.2.3 企业化产权配置优势
5.3 小结
6.产权配置优化
6.1 产权配置优化逻辑
6.1.1 产权配置优化理论逻辑
6.1.2 产权配置优化的实践逻辑
6.2 产权配置优化的对策
6.2.1 推进有盈利能力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整体产权配置改革
6.2.2 大中型水利工程部分实现产权配置
6.2.3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制
6.2.4 建立水利效益补偿机制
6.3 产权配置优化的约束条件
6.3.1 限制水利工程产权的随意流转
6.3.2 确保国家参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56578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法律研究综述
1.2.2 产权研究综述
1.2.3 水利工程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基础
2.1 划界确权工作相关政策
2.2 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现状
2.2.1 历史原因复杂
2.2.2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
2.2.3 资金不充足
2.2.4 重证现象
2.2.5 水管单位专业人员不足
2.2.6 水管单位缺乏确权动力
2.2.7 小型农水管理模式滞后
3. 产权制度与理论
3.1 产权概念
3.1.1 产权的含义
3.1.2 产权的基本属性
3.2 产权理论
3.2.1 交易成本理论
3.2.2 公共池塘理论
3.2.3 公共资源理论
3.3 企业产权制度
3.4 我国水利工程产权变化过程
3.4.1 1949-1956年: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4.2 1957-197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3.4.3 1979年至今:多元发展时期
4 产权配置对生产力有积极作用
4.1 产权配置有激励作用
4.2 产权配置能增加资源利用率
4.3 产权配置的约束功能维持社会稳定
4.4 产权配置将外部性内化为激励作用
5 不同产权类型的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实例
5.1 国有形式产权配置
5.1.1 北江大堤
5.1.2 飞来峡水利枢纽
5.1.3 乐昌峡水利枢纽
5.1.4 国有产权配置形式问题原因
5.2 企业化产权配置
5.2.1 湾头水电站
5.2.2 清远抽水蓄能电站
5.2.3 企业化产权配置优势
5.3 小结
6.产权配置优化
6.1 产权配置优化逻辑
6.1.1 产权配置优化理论逻辑
6.1.2 产权配置优化的实践逻辑
6.2 产权配置优化的对策
6.2.1 推进有盈利能力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整体产权配置改革
6.2.2 大中型水利工程部分实现产权配置
6.2.3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制
6.2.4 建立水利效益补偿机制
6.3 产权配置优化的约束条件
6.3.1 限制水利工程产权的随意流转
6.3.2 确保国家参股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5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85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