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6 07:10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建立中国区域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1个省级单元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系统整体上处于中低耦合阶段,东部省、直辖市(北京、天津)的耦合度、协调度相对较高,西北、西南省级单元则相对较低。根据各省级单元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协调度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谐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磨合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拮抗区及信息化、新型工业化低耦合区4个类型区。继而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与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变截距模型分别探讨协调度的内外部机制。结果显示:从内部机制看,区域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含量与人力资源要素对信息化程度高度依赖,但经营效率却受信息化程度影响相对较小;从外部机制看,居民生活水平与对外贸易对协调度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而工业规模的扩张对于二者的协调却产生负向效应,固定投资并未对协调度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耦合协调 空间分析 灰色关联度 面板数据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2075、71072162)
【分类号】:F49;F424
【正文快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资源环境日益严苛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工业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不断的质疑[1-3]。尽管各类文献的结论存在差异,但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论断几乎是一致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也因此成为我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洲;吴次芳;王琳;罗文斌;;浙江省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2 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3 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及其时空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03期

4 渠爱雪;;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1期

5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7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8 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02年08期

9 范建双;虞晓芬;;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10 黄毅;张学文;;种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非主营业务的关系[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刘荣利;;河南省经济增长周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5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6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7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8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秉建;程久苗;罗世俊;吕军;;安徽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周志太;;十、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支农[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9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唐清泉;卢博科;;上市公司、技术升级与效率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世兰;中国出口扩张路径模式[D];浙江大学;2011年

7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5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7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石建平;中国苹果消费需求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川;任宏;余菊;;建筑业投资与经济增长——基于VEC模型的经验证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3 彭熠;黄祖辉;邵桂荣;;非农化经营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7年10期

4 王倩;杨晓龙;刘淑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周年兴,俞孔坚,李迪华;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6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7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8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9 卞兴云;冉瑞平;贾燕兵;;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10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叔莲;[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黎苑楚;信息产业演进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蒋红娟;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4 赵罡;吉林省农业信息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焦方平;电信产业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新峰;空间自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彬;空间权重矩阵对Moran's I指数影响的模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文韬;区域创新环境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8年

3 刘莹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工信部公布首批62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J];纺织服装周刊;2009年48期

2 吴穹;;黑龙江垦区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J];农场经济管理;2008年06期

3 冯志刚;;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4 张学刚;傅帅雄;;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测度与评价[J];中国市场;2011年29期

5 熊国平;江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J];价格月刊;2003年08期

6 郑文娥;“新型工业化”不只是信息化[J];w

本文编号:396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96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