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9:26
本文关键词: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实证研究已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的企业层面,而我国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内在机理研究较少。江西省位于中部,处于工业中期阶段,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制造业具有高投入、低附加值特点,增加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比重,能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与制造业整体或分行业的互动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为其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丰富相关学术研究。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外延,本文选取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及代表性,选择制造业整体、纺织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电器机械制造业为制造业研究对象。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其次基于投入产出表对两者产业关联进行简单分析;最后基于统计数据,选用高觉民等(2011)构建的内在互动机理模型,建立联立方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与制造业整体或分行业的互动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发现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分行业与制造业整体存在互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与制造业整体互动不显著,制造业整体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的促进作用。江西省金融业与纺织业、电器机械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双向互动不明显;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与纺织业、电器机械制造业能相互促进,但是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互动不足;科学研究与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存在互动,但是与电器机械制造业互动不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与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制造业互动不足。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对制造业的需求相对敏感,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相对较小,两者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促进两者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江西省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F42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研究对象界定11-14
- 1.3.1 生产性服务业界定11-13
- 1.3.2 制造业界定13-14
- 1.4 文献综述14-17
- 1.4.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实证研究成果14-16
- 1.4.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16-17
- 1.5 内容框架及创新点17-19
- 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机理分析19-25
- 2.1 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互动机理19-20
- 2.2 基于价值增值的互动机理20-21
- 2.3 基于生态群落的互动机理21-22
- 2.4 基于社会分工的互动机理22-23
- 2.5 基于融合的互动机理23-25
- 3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现状25-34
- 3.1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25-28
- 3.1.1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25-26
- 3.1.2 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26-28
- 3.2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28-33
- 3.2.1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分析28-30
- 3.2.2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分析30-31
- 3.2.3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分析31-33
- 3.3 小结33-34
- 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34-55
- 4.1 模型选择34-41
- 4.1.1 理论模型34-37
- 4.1.2 计量模型37-38
- 4.1.3 数据选取和收集38-41
- 4.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41-46
- 4.2.1 基于31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41-43
- 4.2.2 基于江西省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43-45
- 4.2.3 小结45-46
- 4.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46-52
- 4.3.1 生产性服务业与纺织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47-48
- 4.3.2 生产性服务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48-50
- 4.3.3 生产性服务业与电器机械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50-52
- 4.4 小结52-55
- 5 结论与建议55-58
- 5.1 结论55
- 5.2 建议55-58
- 5.2.1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56
- 5.2.2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平台或条件56-57
- 5.2.3 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57-58
- 参考文献58-62
- 本人简历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东;从中间投入核算看生态环境保护[J];统计与预测;2000年03期
2 马晓轩;“工业中间投入”指标的构成及检查实例[J];北京统计;2004年06期
3 马晓轩;工业中间投入计算错误揭秘——统计违法案例剖析[J];数据;2005年01期
4 龙国旗;;中间投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李国璋;戚磊;;离岸和本土中间投入对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5期
6 王英础;怎样计算工业的中间投入[J];浙江统计;1994年01期
7 陈江良;工业中间投入的简易计算与工业月报的改进[J];中国统计;1995年10期
8 李丽新;如何正确计算工业中间投入[J];河南省情与统计;1995年04期
9 沈威;浅谈工业中间投入的校验[J];浙江统计;1996年02期
10 董淑玲,吴玉华,王贵智;关于工业中间投入核算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清中;怎样科学计算工业中间投入[N];中国信息报;2006年
2 贺轩;走出“低端制造”之惑[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潘t
本文编号:396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96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