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能源需求与中国能源外交的三层空间

发布时间:2017-05-28 23:08

  本文关键词:能源需求与中国能源外交的三层空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不平衡的能源供需使得能源问题成为国家间政治、经济博弈的着力点。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正面临着国家间油气资源争夺、现有能源机制融入、能源贸易与合作等众多复杂的国际形势。本文从工业化与能源需求的角度分析全球能源需求格局演变的历史和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全球能源资源分配、能源通道安全和贸易、能源需求调控三层空间分析中国能源外交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关键词】能源供需 通道安全 能源外交 能源贸易
【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国际话语权分析”(2013M530449) 北京大学世界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课题“大国能源外交与能源政策”
【分类号】:F426.22
【正文快照】: 一、全球能源供需格局中的中国(一)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需求周期取决于一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比多国能源的历史消费量发现,在一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费增长大致遵循近直线形的增长轨迹。在工业化初期,即人均GDP 2 500~3 000美元,能源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邹愉;王高尚;于汶加;林建;;典型国家部门石油消费轨迹及对中国的启示[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2 袁胜育;金胤静;;中亚能源地缘政治析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侯隽;;对话恩道尔:石油战争没有胜利者[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41期

4 肜新春;;试论新中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和变迁(1949—2010)[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华;世界石油供求变动对中国石油进口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晋斌;;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特点及现实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3 张志明;;安徽农村内生工业化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4 汤凌飞;;论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时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郑崧;;结构调整与非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6 张萌;付涛;;环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杨骐铭;;从GDP看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沈麒;;中国婴儿潮带来之产业变革和机会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9 郭树清;;Different Approaches in Address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3期

10 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维栋;;和谐发展与技术创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董国辉;;初级产品出口与阿根廷的早期现代化——拉美独立运动爆发200周年的反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力;;发展的困境与文化选择的关键性[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第三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A];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C];2005年

5 于维栋;;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现代化互动[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于维栋;;文化与现代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与前景[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于维栋;;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回顾和展望[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曾昭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功率论纲[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于维栋;;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前景[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锋;主权财富基金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6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王建红;金融危机的信用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9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李芳;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危机的特征与原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铭;论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何成;晚清澳门鸦片烟膏专营研究(1851-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4 高寅;人民币国际化模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张玲;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冯银河;青海油田采油一厂精细化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颜新;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历史考察[D];山东大学;2011年

9 何建会;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探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晗琦;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潮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佩;;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举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J];东北亚论坛;2007年03期

3 李玮;中国石油安全中的东南亚因素[J];东南亚纵横;2003年10期

4 王高尚,韩梅;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J];地球学报;2002年06期

5 李玉喜;张道勇;朱杰;;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学报;2009年06期

6 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于汶加;;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J];地球学报;2010年02期

7 王安建;;世界资源格局与展望[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8 李铭;王高尚;于汶加;刘占成;;中国石油资源安全评价[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9 林建;王安建;于汶加;邹愉;;石油期货市场机制及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10 张照志;王安建;;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制度与油价关系研究[J];地球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石维;[N];中国水运报;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平 ,朱和;国外要闻[J];当代石油石化;2005年04期

2 时宏远;;论印度实施能源外交的条件[J];南亚研究;2010年01期

3 张奕;;浅析俄罗斯能源外交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陈志强;;风物长宜放眼量——能源外交中的中俄关系[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韩立华;;中国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J];领导文萃;2007年06期

6 潘光;;中国的能源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黄河;;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俄罗斯的能源外交[J];俄罗斯研究;2007年05期

8 ;亚洲时报:俄能源外交令美愤怒却又无奈[J];天津政协公报;2008年07期

9 于春苓;;苏联石油公司与能源外交[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10 赵庆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燕;管卫华;林振山;;中国能源供需的动力预测及其建议[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钱永坤;;江苏省未来天然气消费量预测[A];江苏省天然气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2年

3 隗志安;;石化工业节能降耗对策[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序言[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王斌;杜宏茹;董雯;张小雷;;油气资源开发对新疆城镇发展格局的影响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俞凯;;浅析2020年我国石油能源需求及对策[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刘财;郭华;李勤学;杨宝俊;冯fE;;多参数反演技术在油气有利远景预测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徐国梁;徐根弟;;浅析在空气潜水临界范围进行水下大型物件的安装[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高红芳;;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油气远景初步分析与预测[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段兆芳;;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石油、天然气资源承载能力和对策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雷;高举和平发展能源外交大旗[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娜;全球能源需求大幅增长下的中国路径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3 特约分析师 牛犁;油价暂时平静 后期仍可看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海外找油要走多元化之路[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5 江国成邋梁敏;发展改革委:国家将保证成品油供应[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驻美国使馆经商处;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对美利益不构成威胁[N];国际商报;2006年

7 宗禾;重油:战略能源的后备军[N];中国财经报;2006年

8 周勇刚;中国一次能源需求2050年将占全球25%[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9 记者 史芳;能源需求促使福斯加大亚洲区投资[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崔茉;安倍中东行的石油看点[N];中国石油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熊韶辉;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任娜;能源安全与当代大国关系[D];山东大学;2007年

3 曾惠珠;不同种类国际油价之发展趋势[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周云亨;中国能源安全中的美国因素[D];复旦大学;2011年

5 门廉魁;我国海外钻井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余京洋;我国在里海地区石油开发的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赵晓非;超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催化剂及其载体的研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兴安;论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君新;俄罗斯能源外交作为其外交工具的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丰慧;冷战后美国对东亚能源安全政策探析[D];青岛大学;2009年

4 黄文娟;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油气合作的探讨[D];外交学院;2008年

5 邱志刚;冷战后俄罗斯的能源外交[D];暨南大学;2007年

6 郑思尧;能源安全博弈与地缘政治经济[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杨诗源;21世纪初期伊朗能源外交实践及其对中伊油气合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8 武瑞斌;中国石油战略的国际化思考[D];青岛大学;2007年

9 李恒仁;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王丽楠;中国石油进口三个主要来源地的风险比较[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能源需求与中国能源外交的三层空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03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