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运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法(LMDI)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2000—2011年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动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LMDI模型的情景分析,对2020年有色金属行业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进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影响较小。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减排潜力很大,未来减排关键在于控制经济规模的扩张和降低能源强度。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碳排放 LMDI 有色金属行业
【基金】: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60304002)
【分类号】:X322;F426.32
【正文快照】: 近30年来,中W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量增!??,使得中W在国1%;减排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也面临越来越人的同际)五力。屮国有色金属行业/I: 改革^u放后快速发展,特R%是2000年后发展更为迅猛, 中W成为世界匕最火的有色金属中.产及消费M,中国铜 的生产和消耗分别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迪;聂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2 田立新;金汝蕾;;煤炭的碳排放研究及情景分析[J];管理学报;2012年12期
3 刘慧;张永亮;毕军;;中国区域低碳发展的情景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4 付加锋;刘小敏;;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5 冯悦怡;张力小;;城市节能与碳减排政策情景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何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五个重庆”建设[J];西部论坛;2011年03期
2 汤小华;陈春桥;陈加兵;;福建省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情况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 余晓钟;魏新;;论低碳文化的科学内涵、功能及建设方法[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8期
4 吉木色;郭秀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5 赵息;齐建民;刘广为;;基于离散二阶差分算法的中国碳排放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1期
6 康俊杰;蒯文婧;李军;张金良;;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发展低碳效果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12期
7 李竹梅;和红伟;;煤炭资源型地区低碳经济转型成熟度突变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8期
8 袁晓玲;班斓;杨万平;;陕西省CO_2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9 柯水发;赵可可;李彪;刘娟;;近十年北京市主要行业碳足迹测算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9期
10 Jinxue Ding;Fengjun Jin;Yuejiao Li;Jiao'e Wang;;Analysis of transport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potential for reduction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2 闫世刚;;北京市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策略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3 庞军;徐梦艺;张浚哲;闫玉楠;;中美、中欧及中日间贸易隐含碳变化的结构分解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4 陈春桥;杜启云;胡小强;钟振远;欧阳洁;;北京市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结构分析[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6生态城市与绿色经济[C];2014年
5 Changhui Du Gu;Heng Liu;;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_2 Emiss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A];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ICIP 2012) Volume 28[C];2012年
6 范英;朱磊;刘明磊;张兴平;冯连勇;段宏波;袁家海;张金良;胡燕;崔连标;;低碳发展管理发展研究[A];2012-2013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4年
7 杨创煌;高运明;杨映斌;洪川;;SiO_2-CaO-MgO-Al_2O_3熔渣中铁氧化物分解电压的测定[A];201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周五七;碳排放约束的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孟明;中国能源消费低碳化发展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刘亦文;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8 张丽君;城市碳基能源代谢结构分异与演变机理[D];河南大学;2013年
9 高霁;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生物能源的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聂洪光;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婷婷;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怀霞;武汉城市圈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欣;基于政府调控视角的省级区域低碳经济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姚玲;基于低碳经济的福建省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成龙;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山东省低碳情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亚光;河南省洛阳市低碳城市建设评价及路径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文平;基于情景分析的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碳排放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
9 梅煌伟;福建省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特征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祖立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低碳经济SD模型构建及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下)[J];节能与环保;2003年09期
2 杨丽霞;杨桂山;苑韶峰;;数学模型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3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4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5 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6 朱跃中;未来中国交通运输部门能源发展与碳排放情景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2期
7 张有贤;黄亚丽;李炳宏;魏海平;王继伟;;甘肃省经济发展产生的能源承载压力和环境效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8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9 王磊;宋乃平;;宁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10 李磊;;新疆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404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0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