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企业层面的数据,从省、市、县三个层面,分别测算了中国30个两位数制造业、163个三位数制造业和430个四位数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即γ指数,描述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地理集聚模式。研究表明:受地理环境和财政分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程度虽然相对较低,但却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地理上高度集聚的行业,并不能用显著的单一原因进行解释。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与自然资源优势有关,而另一些高度集聚的行业可能与集聚经济、空间外部性或运输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指数 集聚经济 空间外部性
【基金】:中央高校(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学科骨干人才资助项目“产业集聚、融资约束与中国企业的出口行为研究”(NKZXA14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下我国贸易顺差的实际利益分配格局研究”(12CJY083)的资助
【分类号】:F424
【正文快照】: -引言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工业便存在明显的地理集聚现象。早期出于战争风险的考虑,沿海地区的工业开始内迁,政府的计划经济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工业集聚的程度(Wen,2004)。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财政分权制度的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地区产业结构开始趋同’产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路江涌;陶志刚;;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7年03期
2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3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4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5 范剑勇;李方文;;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J];南方经济;2011年06期
6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7年11期
7 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年03期
8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世界经济;2012年05期
9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建国;;各省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段瑞君;;京津冀地区差距与市场规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吴传清;刘春波;;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资本流动——来自地级市的证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李菲;曾光;;武汉城市圈制造业行业专业化实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陈柳钦;;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魏博通;;经济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区位的研究综述[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曾刚;林兰;叶森;;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9 李娟;郑平;;东莞外资主导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10 毛才盛;;服务外包产业创新集群能力研究——以宁波数字科技园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吴三忙;;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演变态势的实证研究:1988-2007[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魏来;消费类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及效应与应对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5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成伟;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及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卢靖;附加价值来源转化:基于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胡士强;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2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年03期
3 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4 周黎安;张维迎;顾全林;汪淼军;;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J];经济学(季刊);2007年04期
5 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6 罗雨泽;朱善利;陈玉宇;罗来军;;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外溢效应:对中国区域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7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8 刘小玄;李双杰;;制造业企业相对效率的度量和比较及其外生决定因素(2000—2004)[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9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10 陈林;朱卫平;;创新、市场结构与行政进入壁垒——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熊彼特假说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雁,王磊;集聚经济学理论及文献的简要回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2 王二红;论集聚经济规律对我国城乡互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4期
3 石灵云;集聚经济学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5年14期
4 娄策群;赵兆;;集聚经济及其在民营企业中的运用[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5 陈溪;;集聚经济的逆向选择[J];经营与管理;2008年12期
6 简建辉;;基于集聚经济的我国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7 赵惜红;;集聚经济的动力源及其科学发展[J];学术交流;2008年07期
8 刘长全;;中国制造业集聚经济特征与最优集聚问题——对112个三位数产业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9 袁建文;;城市规模与集聚经济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8期
10 胡晨光;程惠芳;俞斌;;“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解春苓;;河北省金融结构与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2 刘作丽;;集聚经济、制度约束与在华汽车产业跨国公司生产片段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成;总部经济与集聚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4 记者 路遥 通讯员 赵辉;优质项目集聚经济发展新能量[N];邢台日报;2014年
5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周建高;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很不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记者 侯爱敏;文明建设集聚经济发展新动力[N];郑州日报;2008年
7 刘清东;奈曼旗集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劲[N];通辽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中国拉动内需帮了东亚复苏[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记者 秦丽娜;提升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 集聚经济发展不竭动力[N];盘锦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徐玲;集聚经济机制、外部性与FDI在中国的产业区位选择[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朱琳;基于面板数据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徐肖和;多样化、专业化与长三角都市集聚经济[D];浙江大学;2009年
6 历彬;集聚经济、竞争程度对汽车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琳玲;城市产业最佳集聚规模与劳动生产率[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罗乐;集聚经济视角下两广工业发展差异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9 林楠;产业集聚对北京亦庄新城发展的促进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1998~2009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1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