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08:38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逐渐从工业导向型向服务业导向型演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中最快的部分,其发展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而武汉市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制造业行业发展的诸多弊端使得其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如何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改善武汉市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是目前武汉市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主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并阐述了笔者对该课题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笔者回顾和整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了解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定义、外延和分类;总结出了关于二者互动关系的四种言论,即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确立了两者的互动机制,即社会分工机制、价值链机制和产业理论机制。第三章,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本章从整体上概括了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了1978年至2013年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并总结出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的三大特点:①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第三产业不占主导地位;②服务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③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第四章,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现状。本章从产业规模、内部结构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并对武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做了规模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和比较分析。第五章,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本章首先采用计量分析法从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分别对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产业发展正相关;其次本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制造业的关联系数,确立了二者具有较强的关联度。第六章,关于促进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建议。结合实证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九点建议,分别是:①结合区位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②推动金融创新,优化制造业发展融资平台;③加快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互动发展;④加快制造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⑤分离制造业非核心竞争环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⑥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⑦加强产业关联,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⑧放松政府管制,制定产业融合发展优惠政策;⑨加强信息交流,完善产业信息传递机制。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动发展 计量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9;F4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选题背景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内容14
  • 1.3 研究方法14-15
  • 1.3.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14-15
  • 1.3.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15
  • 1.3.3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15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5-17
  • 1.4.1 本文的创新15-16
  • 1.4.2 本文的不足16-17
  • 2 文献综述17-26
  • 2.1 制造业相关概念界定17-18
  • 2.1.1 制造业的内涵及分类17-18
  • 2.1.2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18
  • 2.2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18-21
  • 2.2.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18-19
  • 2.2.2 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19-21
  • 2.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21-23
  • 2.3.1 需求遵从论21
  • 2.3.2 供给主导论21-22
  • 2.3.3 互动论22-23
  • 2.3.4 融合论23
  • 2.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23-26
  • 2.4.1 基于社会分工的互动机制23-24
  • 2.4.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互动机制24-25
  • 2.4.3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互动机制25-26
  • 3 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26-31
  • 3.1 武汉市经济发展概况26-27
  • 3.2 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概述27-28
  • 3.3 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特点28-31
  • 3.3.1 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第三产业不占主导地位28-29
  • 3.3.2 服务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运行效率不高29-30
  • 3.3.3 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缓30-31
  • 4 武汉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31-40
  • 4.1 制造业发展现状31-35
  • 4.1.1 规模分析31-32
  • 4.1.2 内部结构分析32-34
  • 4.1.3 经济效益分析34-35
  • 4.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35-40
  • 4.2.1 规模分析35-37
  • 4.2.2 发展趋势分析37-38
  • 4.2.3 比较分析38-40
  • 5 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40-50
  • 5.1 总体分析40-44
  • 5.1.1 数据收集40-41
  • 5.1.2 模型建立41-42
  • 5.1.3 参数估计42
  • 5.1.4 模型检验42-43
  • 5.1.5 反向分析43-44
  • 5.1.6 结论分析44
  • 5.2 分行业分析44-46
  • 5.2.1 模型设定44-45
  • 5.2.2 参数估计45-46
  • 5.2.3 结论分析46
  • 5.3 灰色关联分析46-50
  • 5.3.1 模型介绍46-47
  • 5.3.2 灰色关联分析47-50
  • 6 关于促进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建议50-60
  • 6.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50-54
  • 6.1.1 结合区位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50-52
  • 6.1.2 推动金融创新,优化制造业发展融资平台52-53
  • 6.1.3 加快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互动发展53-54
  • 6.2 调整制造业内部构造,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54-57
  • 6.2.1 加快制造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54-55
  • 6.2.2 分离制造业非核心竞争环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55-56
  • 6.2.3 延长制造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56-57
  • 6.3 改善外部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57-60
  • 6.3.1 加强产业关联,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机制57-58
  • 6.3.2 放松政府管制,制定产业融合发展优惠政策58
  • 6.3.3 加强信息交流,完善产业信息传递机制58-60
  • 参考文献60-6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康;;武汉市产业结构演变及主导产业选择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14期

2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3 金余泉;韩东林;;产业转移视角下安徽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基于CPM方法[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9期

4 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 促进武汉制造业[J];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许传华;;武汉城市圈金融创新: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2期

6 于敏;许艳菊;;提升武汉城市圈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11年05期

7 曾翔e

本文编号:457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57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