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技术进步偏向 替代弹性
【摘要】: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湖南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键词】: 固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 技术进步偏向 替代弹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进步偏向及其效应的统计测算与计量经济分析”(13ATJ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统计测算方法研究”(12YJA910001)
【分类号】:F424.6;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长期以来,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主导下,不论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还是对经验的实证研究,都假设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但中性技术进步的假设下,通常只能对技术进步的速度和贡献进行测度,而对技术进步其他方面的特征却无法进行测度分析。近年来,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2 殷德生;唐海燕;;技能型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不平衡[J];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3 陈勇;唐朱昌;;中国工业的技术选择与技术进步:1985—2003[J];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4 潘士远;;贸易自由化、有偏的学习效应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5 赵志耘;吕冰洋;郭庆旺;贾俊雪;;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6 黄先海;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基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7 姚战琪;;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8 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9 王滨;;FD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1999~2007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10 王林辉;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技术合意结构和我国生产率增长来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顾锋;;技术差距会影响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吗?[J];北方经济;2011年18期
5 张其仔;郭朝先;;China's industrial growth:capital-driven or resource-driven?[J];China Economist;2009年01期
6 张全红;;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7 陈本凤;周敏;;基于产业视角的劳动收入份额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8 夏晖;;双重市场分割、资本深化与劳动深化——对中国经济高增长伴随高失业现象的解释[J];财经论丛;2008年05期
9 余典范;;适宜技术理论研究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10 涂斌;朱轶;;财政分权、区域工业化与资本深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3 陆剑;李菲;;中国产业间的俱乐部收敛:1993—2002[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4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5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卢博科;唐清泉;袁莹翔;;创新效率、行业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清泉;卢博科;袁莹翔;;工业部门、资源投入和创新效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部门的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清泉;卢博科;;上市公司、技术升级与效率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叶勇;广东利用外资质量的评估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军;企业多重异质性与出口行为:Melitz模型的拓展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2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3 陈明鑫;浙江省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和优化[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王玲玲;中国出口贸易内部结构差异与地区收入差距[D];浙江大学;2011年
6 白欢;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7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时春红;中国工业和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姜楠;FDI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行业分组的经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世鹏;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结构[J];财贸经济;2002年12期
2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工业增长效率对比及其政策内涵[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3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4 杨亚平;;FDI技术行业内溢出还是行业间溢出——基于广东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5 王滨;;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挤进和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1期
6 李杏;;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12期
7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8 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9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10 高良谋;李宇;;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与动态拓展[J];管理世界;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福卓;;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结构分解:1985-2006年[J];经济与管理;2009年09期
2 段显明;宗接亮;;基于DEA的中国工业各行业生态效率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1期
3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产业视角下的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Divisia指数分解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5期
4 闫冰;冯根福;;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6期
5 ;'2006第四届中国工业企业物流论坛暨生产制造与物流服务业供需洽谈会即将召开[J];物流技术;2006年05期
6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高新才;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分析——基于支撑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于珍;李保明;施祖麟;;中国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演变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1期
9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简介[J];知识产权;2011年02期
10 刘激扬;;中国工业产权研究会工作报告[J];知识产权;198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李捷瑜;徐现祥;;经济全球化、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分配份额[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简介[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查冬兰;周德群;;中国工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影响效应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苏廷松;;加入WTO对我国工业企业计量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徐亮;;电力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快讯七则[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8 ;物流工程师资格认证——物流工程人才评价[A];物流工程三十年技术创新发展之道[C];2010年
9 孙疆明;杜之韩;;广义AHP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国家发改委:召开行业协会信息工作专题会议[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平;嘉民低调现身上海[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2 荆宝洁;普洛斯挖掘中国工业地产 未来3年投资最高25亿美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田新杰;外资增持中国工业地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本报记者 唐文祺;嘉德置地“试水”中国工业地产市场[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管学军;中质协:再有类似案例还提请召回[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李和裕;新加坡腾飞集团发力中国工业地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每经;外资争入我国工业地产[N];威海日报;2007年
8 CUBN记者 朱海淼;掘金工业地产[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9 苏文杰;王晓纯:解读产学研结合背景下高校角色[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记者 刘继军;第二届世界工商协会论坛将在京召开[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孔宪丽;转型期的中国工业增长及其结构性特征[D];吉林大学;2008年
2 樊福卓;区域分工:理论、度量与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曾铮;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陶洪;劳动生产率分解理论及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5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安宁;支持我国工业产业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7 刘宏业;工业系统安全管理及其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利战;转型期中国工业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张华;2004~2010年中国工业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袁达;中国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计量研究[D];华侨大学;2000年
4 王欢;中国工业发展模型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5 蒲栋;“指标法”和“函数法”测算中国工业资本收益率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蔡惠光;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王岭;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中国工业地产业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曾文宏;能源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效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苏祯;从中国工业部门的绩效角度论入世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1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56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