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本文关键词: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吸纳就业量大的特点,其发展引导着行业金融资金及非行业金融资金的流向,对中国工业化和家庭生活现代化进程有强力推动作用。汽车行业是我国引资较早、外资进入范围较广的行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自1983年北京吉普公司诞生拉开外资进入中国的序幕至今,我国汽车市场已经形成合资车企、国有车企、民营车企共同竞争发展的局面。本着最初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外资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已有三十余年,如今市场究竟换来外方多少核心技术仍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目前自主品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身技术积累,品牌效应不足以同实力强大的外资及合资品牌相抗衡,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遭到外资与合资品牌的双重挤压。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生产基地也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内部机制和驱动力变化的影响,更是与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其带来的双重影响我们要辩证的对待。一方面外资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初始阶段提供了资金、提升了制造工艺水平、革新了本土企业的管理文化。但同时也给我国本土汽车产业当前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技术制约、自主发展权受限的不利因素,挤压了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空间,使其升级发展更加困难。自我国加入WTO以来,便不断推动市场化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我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参与全球化分工的大环境下股比放开成为了必然趋势,汽车股比如同外资进入我国汽车市场的阀门,其变化直接影响外资进入我国汽车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继零部件产业股比完全放开后,是否应该实行整车股比放开政策成为当下议论的热点,我们无法准确预期股比放开后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但鉴于零部件产业股比放开之后极不乐观的现状而言,在整车股比放开必然形势下,本土汽车企业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抓紧提高自身实力,积极应对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及内容、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二部分介绍中国汽车行业的外资进入背景及现状,首先以全球化的视角简要概括了汽车工业发展的现状。然后在分析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历程及投资现状分析。第三部分在对近几年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车企管理模式及人才结构六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章节末尾将其归纳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外资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日趋成熟,革新我国汽车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带来挤压自主品牌汽车、本土车企技术依赖、投资领域不平衡及不合理、缺乏高素质本土从业人员的消极影响。第四部分分析了股比放开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并由此对整车股比放开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第五部分引入德国大众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大众进入中国的概况,接着从大众带来的严谨经营风格、规模效益及推动现代商业法规建立分析大众集团进入我国带来的优势,从阻碍自主品牌发展、利润外流现象和中方丧失自主权的威胁分析大众进入我国产生的弊端。最后基于案例总结大众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带来的启示。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面对外资进入应当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政府、行业协会和本土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扩大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积极影响,尽量规避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外资 汽车产业 影响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471;F83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16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0-12
- (一) 选题的背景10-11
- (二) 选题的意义11-12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12-14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14-15
- 四、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15-16
- 第二章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16-28
- 一、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分析16-19
- (一)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16-18
- (二)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及趋势18-19
- 二、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背景19-21
- (一) 宏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19-20
- (二) 中国汽车市场持续性扩大20-21
- (三) 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21
- 三、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的历程21-24
- (一)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产业初期(1983-1993)22-23
- (二) 外资加速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阶段(1994-2001)23
- (三) 外资全面进入中国汽车产业阶段(2002年至今)23-24
- 四、外资投资领域现状分析24-28
- (一) 外商投资规模24-25
- (二) 外商投资主体25-27
- (三) 外商投资区域27-28
- 第三章 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28-39
- 一、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28-30
- (一) 实现规模化生产28
- (二) 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28-30
- 二、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产品结构的影响30-32
- (一) 优化汽车产品结构30
- (二) 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品发展30-31
- (三) 部分不合理投资对产品结构的影响31-32
- 三、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的影响32-34
- (一)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量分析32-33
- (二) 外资进入对我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的打击33-34
- 四、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影响34-36
- (一) 中外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差距分析34-36
- (二) 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对外方的技术依赖36
- 五、外资进入对我国车企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的影响36-37
- 六、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专业人才结构的影响37-39
- 第四章 股比放开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分析39-48
- 一、股比放开概念简介39
-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股比放开现状分析39-43
- (一) 外方独资垄断中国市场40-41
- (二) 不利于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发展41-42
- (三) 不利于中国整车企业真正自主42-43
- 三、整车股比放开趋势分析43-46
- (一) 放开整车股比的利处43-44
- (二) 放开整车股比的弊端44-46
- 四、整车股比放开对本土企业的警示46-48
- 第五章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案例分析——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为例48-54
- 一、德国大众集团进入中国的概况48-49
- 二、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产生的优势49-51
- (一) 德国大众的先进企业经营理念49-50
- (二) 投资建厂带来规模经济效益50
- (三) 推动我国现代商业法规建设50-51
- 三、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产生的弊端51-53
- (一) 阻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51
- (二) 利润外流现象严重51-52
- (三) 丧失自主权的威胁52-53
- 四、德国大众进入中国事件的启示53-54
- 第六章 中国汽车行业面对外资进入的策略分析54-60
- 一、政府方面的对策54-55
- (一) 完善行业法律法规,维护汽车产业安全54
- (二)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外商合理投资54-55
- 二、协会方面的对策55-56
- (一) 充分发挥汽车协会职能,维护行业公平竞争55
- (二) 构建企业沟通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55-56
- 三、企业方面的对策56-60
- (一) 努力创建自主品牌,增强与外资品牌抗衡实力56
- (二) 开拓中高端与新能源市场,缩小与外资车企的差距56-57
- (三) 拓宽技术获取途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57-58
- (四) 建设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汽车产业链58-59
- (五) 培育高素质本土汽车人员,完善科研奖励机制59-60
- 结束语60-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汽车用钢板现状及发展[J];特钢技术;1999年02期
2 ;住友开发成功特高强度汽车用钢板[J];炼钢;2004年01期
3 梅蓉俊,陈凌峰,梅冰;宝钢热轧汽车用钢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轧钢;2004年04期
4 ;现代汽车欲练就钢筋铁骨[J];投资北京;2005年06期
5 唐荻,米振莉,陈雨来;国外新型汽车用钢的技术要求及研究开发现状[J];钢铁;2005年06期
6 李文彬;高强度汽车用钢板的生产和研究[J];重型汽车;2005年04期
7 郑晖;李国峰;;汽车用钢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2008年汽车价格上涨或下跌谁唱主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06期
9 刘国卿;;2008年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洗牌年[J];现代零部件;2008年05期
10 李剑省;陈学涛;王春刚;刘燕;尹丽;;汽车用钢的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冶金;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仁东;;鞍钢汽车用钢深加工技术进展[A];2014年全国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2 唐荻;米振莉;陈雨来;;国外新型汽车用钢的技术要求及研究开发现状[A];2004年全国炼钢、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4年
3 王利;张丕军;陆匠心;;高质量汽车薄板质量及生产技术[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4 杨海峰;时晓光;;鞍钢高强汽车梁用钢A610L的开发[A];第八届全国冶金工艺理论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5 彭涛;钟定忠;;武钢汽车用钢新产品的开发与发展[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荣;我国汽车用钢增长迅猛[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肖扬;我国成全球汽车用钢板投资热点[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3 申屠青南;专家认为我国汽车生产年均增速宜为7%[N];经济参考报;2005年
4 ;中国汽车业利润下降的背后[N];金融时报;2005年
5 记者 袁小可;汽车业将进一步成为用钢大户[N];上海证券报;2005年
6 ;两岸高炉钢厂拓展汽车用钢市场[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7 记者 陈强 通讯员 刘晓泉;太钢汽车用钢上半年销量同比提高70%[N];中国冶金报;2006年
8 高建锋;今年汽车用钢将达1255万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黄传宝 齐作权;上半年太钢汽车用钢销量大幅提升[N];山西日报;2006年
10 阎鸣;钢价上涨 影响汽车厂商几何?[N];中国冶金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娜琼;汽车用钢中碳化物析出行为及其组织和性能的研究与计算[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飞飞;汽车产品创新平台及其管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张伟琦;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汪沁;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安徽大学;2015年
4 张泉;安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卢昕;中国汽车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6 崔建华;百营集团汽车用钢终端服务模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帆;上市汽车公司业绩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维逸;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材料参数稳健反求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王文金;奋战八年,,把JYXC特钢建成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D];复旦大学;2013年
10 杨博华;汽车车身用钢高周疲劳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20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72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