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新能源汽车购买驱动因素及市场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新能源汽车购买驱动因素及市场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能源汽车 消费者感知 购买驱动模型 市场化模型 灵敏度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雾霾日益加重,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因为受制于成本、技术、质量及性能等多种因素,使得消费者接受度不高,新能源汽车在中国销量并不大,因此研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购买驱动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驱动因素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消费者感知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对产品的使用目的和需求状况,综合分析市场上各种正式或非正式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对一种产品或服务所做出的抽象的主观整体性评价。具体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感知包括消费者对汽车的外观、功能、成本、性能的理解,同时消费者受其人口学特征、社会学特征等的约束,并受到汽车本身品质、口碑、成本和售后等因素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及消费行为会有不同的表现。本研究旨在建立合理的新能源汽车购买驱动因素模型及市场化系统模型,并对模型的结构与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证分析验证,探究影响消费者购买驱动的主要因素,定性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讨论消费者感知因素处于何种状态下,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汽车的市场份额能够达到平衡。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建立新能源汽车购买驱动因素模型,系统分析感知因素影响权重:基于消费者感知理论,分析对比了经典消费者行为模型(霍金斯模型、恩格尔模型、阿赛尔模型),找出内外部因素、消费过程、决策思路的要点,搭建本文的购买驱动因素模型框架,并根据权威机构的调研数据进行频次分析,验证及完善该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购买成本、续驶里程、配套设施和安全保护性在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中所占权重最大;然后,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模型,探究市场发展趋势: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根据购买驱动因素模型中权重值,搭建消费者接受度模块,并结合成本模块、市场化模块,建立本文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模型,仿真分析显示,消费者接受度发展趋势呈曲线“S”;并对市场化模型中的“政府补贴”和“续驶里程”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续驶里程对消费者接受度有较强的正相关作用,而政府补贴对其作用则较弱;最后,综合考虑两大模型的结论,分别从三个层面提供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议:企业开发、政府推动以及市场推广。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消费者感知 购买驱动模型 市场化模型 灵敏度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713.55;F426.4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现状研究14-22
- 1.2.1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销量14-15
- 1.2.2 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15-21
- 1.2.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21-22
- 1.3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消费模式现状研究22-24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24-26
- 第2章 消费者感知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26-38
- 2.1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行为理论概述26-29
- 2.1.1 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26-28
- 2.1.2 消费者行为研究现状28-29
- 2.2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购买驱动理论概述29-35
- 2.2.1 消费者感知价值主导论29-30
- 2.2.2 消费者购买驱动因素概述30-31
- 2.2.3 消费者自身因素分析31-35
- 2.3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感知因素研究现状35-37
- 2.4 本章小结37-38
- 第3章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新能源汽车购买驱动因素模型构建38-45
- 3.1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模型因素分析38-40
- 3.2 基于经典影响因素模型框架分析40-42
- 3.3 购买驱动影响因素模型构建42-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及模型验证45-51
- 4.1 数据采集45
- 4.2 数据分析45-49
- 4.3 模型验证49-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研究51-63
- 5.1 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51-56
- 5.1.1 模型建立依据52
- 5.1.2 模型系统边界52-53
- 5.1.3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53-56
- 5.2 新能源汽车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56-58
- 5.2.1 模型流量图56-57
- 5.2.2 模型函数及参数设置57-58
- 5.3 新能源汽车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分析58-61
- 5.3.1 消费者接受度分析58-60
- 5.3.2 关键因子灵敏度分析60-61
- 5.3.3 模拟仿真研究结论61
- 5.4 研究结果与讨论61-62
- 5.5 本章小结62-63
- 总结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茹;董淑芳;;探讨中国新能源问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4期
2 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J];汽车工程师;2010年07期
3 胡其颖;;解读德国“国家电动交通工具发展计划”以及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借鉴[J];可再生能源;2010年05期
4 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其政策支持[J];北京汽车;2010年05期
5 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12期
6 郭琨q;;关于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19期
7 高菊珍;;关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思考[J];上海汽车;2011年12期
8 马春梅;;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1年12期
9 魏云逸;李维刚;;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06期
10 倪天鹿;;浅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政;赵飞;;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以中国武汉和美国加州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胡建;;新能源在车辆工程中的运用[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信国;杨春巍;刘建生;;新能源汽车电池工业的发展现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军;陈龙珠;崔秀丽;张国锋;;新能源光伏产业的示范效应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朱征洪;任广耀;;科技传播创新的概念要清晰准确——以“新能源汽车”为例[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王志洪;;新能源汽车技术状况评价与保持技术研究[A];2012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玉盟;赵瑞广;张文;;济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A];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支撑——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罗党;张敬;;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的河南新能源汽车项目风险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石红波;许玉平;;绿色技术视阈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分析:基于山东威海的调查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潘红波;;利用风能等新能源创造低碳城市[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基于GM(2,1)复合模型新能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斐;基于集聚度的榆林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肖天奇;基于在线算法的新能源汽车赁购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姚志超;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的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赵国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腾飞;北京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周文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查文东;考虑学习曲线效应的新能源汽车订货策略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显志;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决策与博弈行为[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桑杨;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8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76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