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摘要】:制造业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本文选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库2000~2012年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五项指标进行了测算,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趋势和国际对比及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历年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对其他国家较低,同时国际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后。针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
【关键词】: 制造业 国际竞争力 自主创新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项目号10YJA790044)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外直接投资拉动山东省出口增长和贸易结构改善的政策设计研究”(项目号ZR2013GM01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424;F2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制造业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是中国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制造业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但是,中国制造业与世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碚;李钢;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贸经济;2007年03期
2 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4期
3 谭晶荣;王逸芬;;我国小家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1期
4 杨金玲;;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9期
5 秦臻;倪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6 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01年2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凌燕;;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单项指标分析[J];北方经济;2011年18期
2 谢光亚;严晓静;;中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周强;陈跃雪;;北京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徐静霞;;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商业研究;2006年10期
5 黄秀娟;黄福才;;竞争力评价与福建省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6 陈晓华;郭晶;;中欧纺织服装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对比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7 赵旭;董秀成;舒睿;;我国石油技术服务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8 陈少克;陆跃祥;;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标体系的框架思路[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9 陈梅;;印刷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J];包装工程;2007年12期
10 邓艺煊;饶思源;黄明;;中美汽车产业生产率、市场和利润的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2011年2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军;朱砚花;;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年
2 李敏;李涛;;文化产业运作的跨行业跨地区运作特性及营销功能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4 夏来保;;天津航空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钻石竞争模型视角[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聂秀东;徐宇辰;王志刚;;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6 庄惠明;黄建忠;陈洁;;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2辑)[C];2008年
7 蒋国庆;刘晓维;;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财务风险分析[A];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晓燕;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敏;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平;基于产业生态视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D];东华大学;2010年
6 尚宇;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颖;我国中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詹国勇;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罗秦;税收竞争、贸易摩擦与中国贸易税制竞争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岚;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牛迎春;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洪增;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黄哲雨;长沙市的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欧阳乐华;中国电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贡艳洁;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竞争力综合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陈美侠;东北地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焦晓阳;辽宁省软件产业竞争力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方亮;浅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冀国忠;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斌,周斐斐;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及其国际比较——一个基于标准离差的分析方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6期
2 方晨靓;;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贫困化增长”倾向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4期
4 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5 陈佳贵,张金昌;实现利润优势——中美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较[J];国际贸易;2002年05期
6 蔡f ,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年02期
7 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J];经济评论;1999年05期
8 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经济评论;2003年01期
9 范爱军;“十五”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10 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尔以国际竞争力创世界名牌[J];安徽税务;2001年03期
2 孙育红;抓新改老 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长白学刊;2001年03期
3 管建成 ,徐国念;哪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最令人担忧[J];城市技术监督;2001年10期
4 张世贤;略论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J];管理科学文摘;2001年02期
5 谭刚,陈秀珍;香港的国际竞争力[J];开放导报;2001年Z1期
6 ;积极推动国际竞争力研究[J];开放导报;2001年Z1期
7 赵彦云,王仁曾,宋海岩;一体化过程中的欧盟服务业国际竞争力[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李荣融提出努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1年07期
9 ;我国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J];中国橡胶;2001年12期
10 李慧玲;关于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一;许月丽;;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之实证研究[A];中国茶叶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聂秀东;徐宇辰;王志刚;;我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对策[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3 翁乾麟;;关于提高广西糖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浅见[A];全国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研讨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屈人愚;;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兼谈企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5 汪涛;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的预测[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6 陈新建;金燕;黄秉智;;香蕉国际竞争力与贸易格局分析[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段红艳;徐法;;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刘晓光;;积聚优势、调整结构,提高辽宁果业国际竞争力[A];集聚优势 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年
9 陆继锋;沈宇;;中国烟叶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思嘉;;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转变看中国入世后制造业的全球定位[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凌林;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增强国企国际竞争力[N];中国企业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裴s,
本文编号:826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82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