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需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供需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1996~2011年的数据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供给 劳动密集型 剩余劳动力
【摘要】: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趋势。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首先研究劳动力需求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的影响。其次计算了2010年我国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判断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的供给情况。结合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情况,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就业数量增速大幅放缓较大程度导致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速放缓。而劳动力供给数量在理论上较为充足。因此判断劳动力就业数量增速放缓的原因有可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受经济和政策因素等影响了实际转移的效果。同时也有可能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使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调整了资本劳动比,逐渐用资本对劳动力进行替代,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逐渐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关键词】: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供给 劳动密集型 剩余劳动力
【分类号】:F424;F249.2
【正文快照】: 前言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从制造业本身来看,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等30个行业。根据劳动力和资本的要素贡献度比较,将制造业划分为两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其中,本文中所指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博,陈昌兵,徐海燕;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2 卢华玲;周燕;樊自甫;;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1期
3 糜韩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直接计算法的修正[J];人口研究;2008年06期
4 王金营;中国经济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需求[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曹明贵;黄新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严忠;李伟军;陆磊;;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协整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刘拯;;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胡俊超;;地区经济协调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6年23期
6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7 王燕杰;;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李峰;王新霞;袁晓燕;;改革前我国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及其启示[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9 祝志勇,吴垠;内生型制度因子的财政风险分析框架——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新华;陈利根;;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利益博弈与宅基地制度创新——以江都市为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姜照华;许莉;赵奥;;经济增长核算的分配理论及方法:对中国的测算[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洪岩;康静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的实证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沈国琪;区域知识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新华;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与理论解释[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杨敏丽;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江永红;中国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罗明忠;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及其均衡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丁娟;技术跨越:基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钱雪亚;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2 张航;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从业经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威;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鹏飞;经济增长中非科技型软投入作用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晋;基于农民工视角的刘易斯转折点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6 高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高金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本积聚机制与政策探析[D];石河子大学;2009年
8 胡燕;成都市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9 杜哓雪;从非主流经济学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郑龙弟;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2 戴卫明,陈晓红,肖光华;产业集群的起源:基于区域效应和聚集效应的博弈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3 孙铁山;卢明华;李国平;;全国基准产业集群识别及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4 薛剑虹;;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12期
5 刘彬;陈圻;王志华;;江苏省IT产业集聚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3期
6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7年03期
7 江秀辉;李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统计方法的比较[J];甘肃农业;2007年05期
8 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到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9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10 胡珑瑛 ,叶元煦;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因分析[J];技术经济;200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李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运行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云勇;李玲;;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1年35期
2 董再平;;税收和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税务研究;2008年02期
3 熊昕;安钢;;我国现行促进充分就业的财税政策评价及其完善[J];商业时代;2009年15期
4 廖少宏;;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J];当代经济;2009年06期
5 魏立;;以劳动力供需关系为视角比较内地与香港特区的就业促进政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蒋茜;孙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J];经济纵横;2011年05期
7 蒋茜;;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还会走多远?[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赵秋成;;大连市就业状况及劳动力供求演变趋势分析[J];西北人口;2009年01期
9 赵耀;;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10 胡艳霞;;民工荒的时代意蕴[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存理;金汝斌;;影响浙江劳动就业的因素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2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4 霍爱英;;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5 牟萌;;对马克思失业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的再思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6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蒋莉莉;;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农民就业形势展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8 罗亚萍;;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杜鹃;;人力资源开发与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浙江省社会就业现状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于宛尼;别以笼统的“用工荒”遮蔽复杂现实[N];工人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赵庆国;我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都阳;持续“民工荒”倒逼经济方式转型[N];文汇报;2011年
4 侯东民;劳动力剩余下的“民工荒”[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记者 张剑雯;二季度我省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增[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6 九江学院商学院 王经忠;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看“用工荒”[N];九江日报;2010年
7 张玉玲;我国农村还有多少剩余劳动力[N];光明日报;2008年
8 池墨;劳动力相对短缺 见证经济增长加速[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何春德 杨阳 记者 尹婷婷;二季度我市企业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N];成都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曾祥菊 田瑞芳 记者 张璐;四类行业求才若渴[N];天津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国琴;建筑业劳动力未来供给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邬雪芬;浙江省劳动就业特征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方莉;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黄少杰;我国就业问题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孟宪生;吉林省中长期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晓琪;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治理失业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赵珍;中国青年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秀花;河北省劳动力供求分析和预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鸣;东北三省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邢娟;劳动力供求矛盾条件下扩大就业对策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国华;总量性失业及其治理[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易会俊;2010-2020年浙江省劳动力供求预测[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珂;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结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周文华;用工低龄化及其对农民工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车翼;养老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盖蕾;我国中下层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9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89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