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19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24 09:29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原体制定额上解财力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专项转移支付;4.6932.539.751.3830.12;027.5730.4610022.92;10072.4369.54077.08;资料来源:本年度地方财政收入、消费税、增值税税收;(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结构均衡效应的定量评价1.;在具体评价中,按照前面的思路

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原体制定额上解财力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①

专项转移支付

4.6932.539.751.3830.12

027.5730.4610022.92

10072.4369.54077.08

  资料来源:本年度地方财政收入、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原体制定额补助、原体制上解、一般性转移支付数据来源于财政部国库司、预算司编《地方财政统计年鉴资料: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1页。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数据根据李萍、许宏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进行整理。表2同。

(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结构均衡效应的定量评价1.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具体评价中,按照前面的思路,映各分项转移支付的均衡效应,财政能力差异,。比,就能说明该项转移支付,比较不同转移支付项目的绩效,必须结合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的比重。相应地,用P0表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前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Pi表示加入各分项转移支付后民族地区财政能力占比。各分项转移支付前后财政能力占比的变化E(E=Pi-P0)就代表了该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然后,计算出各项转移支付资金比重P,就可以用转移支付资金绩效/比重I(I=[Pi-P0]/P)来进一步表征其绩效,该比值越大,

则表明该项财政转移支付在平衡地区财力方面是高效的,反之则是低效的。

表2 2005年加入各项转移支付后的地方财力   单位:亿元

本年地

地区

方财政收入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

919.21331.85515.7368.34

加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

1021.54401.84632.75436.9325.99830.79

加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

961.37358.78546.61380.2288.16709.85

加原体制定额补助

919.21331.85515.7368.34295.88675.27

减原体制上解

882.58303.29495.04361.31277.46621.13

加财力性转移支付

919.43344.85705.79490.84468.98780.21

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

919.21331.85548407.73331.54698.3

加专项转移支付

960.74366.91677.75492.41434.12882.27

内蒙古277.46辽宁

675.27

①2005年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对象为5个自治区、3个财政体制上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省以及这些地区以外的3个民

族自治州。由于缺少各省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具体数据,这里笔者取2005年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总量(159亿元)近似看作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进行分析。

29

 《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吉林

207.15

268.9391.971654.081556.171242.94405.34512.83298.911233.68647.72472.14495.962081.8301.84577.62231.02460.5415.59332.65175.1542.7956.58210.93

219.07330.471507.221398.791153.47353.51467.24260.681139.67566.74394.78412.2672.24266.49507.61190.7732412.96284.66128.9134.9150.04187.59

208.22318.211417.41322.681066.6334.02438.02253.371074.71537.65375.52289.1270.39256.81483.09189.92319.3852.83276.52124.7643.6853.05199.69

207.15310.61297.41241.961021.12324.66427.18252.921048.09522.436383.39283.0468.68240.4479.66182.5312.6512.03275.32123.533.8247.72180.32

364.32509.391427.961365.421079.85519.61457.894211177.35521834.22462.24107.98336.21730.08346.08463.2855.8437.94243.4297.74102.28362.99

264.96375.51417.41322.681066.6395.3438.04312.171095.95458.51807.21344.7981.62277.73559.33244.46338.6539.79327.39167.0864.5271.62235.32

394.72556.961429.491372.181104.56454.74467.45375.854497515.76560.71855.36372.25101.69357.8695.62282.13438.1994.69441.66250.197.54101.06302.27

黑龙江318.21上海

1417.4

江苏1322.68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1066.6334.02432.6252.92

山东1073.12河南湖北湖南

537.65375.52395.27

广东1807.21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256.81479.66182.5312.6512.03275.32123.533.8247.72180.32

  2.计算结果分析。

从计算结果看,2005年转移支付前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93%,转移支付实施后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占比增加到14.37%,均衡绩效E为5.44%,考虑到其资金规模后的绩效I为0.05。

从民族地区各分项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E看,最高为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3.74%,随后是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分别为2.64%和1.51%;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原体制定额补助、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和原体制上解分别为0.96%、0.68%、0.60%和0.34%,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后的均衡效应为负,为-0.12%。

考虑到各项转移支付的规模P后,民族地区绩效I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占比P为1.38%,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民族地区均衡效应的绩效I最高,为0.70;其次为30

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原体制定额补助,占比为1.12%,对民族地区均衡效应的绩效I为0.61;然后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占比P为9.64%和32.15%,绩效I为0.16和0.12;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为29.77%,但绩效I并不高,为0.09,占比4.63%的原体制上解的绩效为0.07;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占到财政转移支付比重的24.61%,但对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的绩效偏低,仅为0.02;占比为7.72%的所得税基数返还对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的绩效I为负值,为-0.02,进一步拉大了民族地区与全国财政能力的差异。

可以看出,在财政转移支付最主要的几种形式中,所得税基数返还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中起到了负效作用,而税收返还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的绩效是低效的,这与我

①们一般的理解不尽相同。

表3 各项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的均衡绩效   单位:%各项转移支付

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原体制定额补助 其中: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后

Po8.938.938.938.938.938.938.938.93

Pi9.539.2712.6710.449.9011.5714.37

-0.680.343.741.510.962.645.44

P7.721.124.6332.159.641.3829.77100.00

I0.02-0.020.610.070.120.160.700.090.05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I最高,其次为原体制定额补助,每一单位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原体制补助分别提升民族地区财政能力占比0.70和0.61个百分点,但其所占比例较小;财力性转移支付,尤其是其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绩效也较为明显;专项转移支付虽然在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上也能够发挥作用,使得民族地区财政能力占比由8.93%提高到11.57%,但绩效I仅为0.09,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均衡绩效的动态分析

根据上面的方法,我们分别计算出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中各分项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I,来比较分析其均衡绩效的动态变化(见表4)。

表4 民族地区各年度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动态变化

各项转移支付

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原体制定额补助

2000年0.018/0.548

2003年0.024-0.0170.648

2004年0.025-0.0200.688

2005年0.024-0.0150.609

①按照一般的理解,税收返还进一步拉大了民族地区与全国的财力差距,应该为负值。但根据笔者的计算,税收返还

后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占比在全国地方财政能力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虽然绩效较差。

31

 《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原体制上解财力性转移支付 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   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

0.078/0.2560.654/

0.080/0.1950.759/

0.086/0.1840.803/

0.0720.1160.1560.6950.090

(财政部国库司、  资料来源:各项转移支付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年度《地方财政统计年鉴资料》预算司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为方便比较,取小数点后三位。

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①各年度转移支付绩效的动态变化表现出的规律性不强。通过年度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税收返还对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的均衡绩效一直较低,在0.02左右;所得税基数返还一直呈现负均衡效应,年负向作用有所减弱;原体制定额补助均衡绩效最高,6;I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0.256156,得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例下降(200045.45%,2003年减少到33.12%,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I一直较高,2000,但2005年又下降为0.695。这说明,尽管近年,但与其他类型的转移支付,尤其是一般性转移支付相比,。

三、结论与建议

从各类别财政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的均衡效应看,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原体制补助无疑体

现了对民族地区的倾斜,但其占转移支付总量的比例较小,仅为1.38%和1.13%,对提升民族地区财政能力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

税收返还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例一直较大。2005年,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占比为24.90%;所得税基数返还占比为7.82%。而同年民族地区在消费税、增值税税收返还收入中只占到12.65%,所得税基数返还中民族地区占比更少,仅为6.83%,都低于其人口百分比14.59%。

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当前转移支付中占比最高,因此,这两种转移支付对均衡民族地区的作用至关重要。民族地区占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分别为27.57%和22.92%。相比较而言,财力性转移支付对提升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的均衡效应更为明显,尤其是其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占比为30.46%,横向均衡效应更强。随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的加大,民族地区所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通过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绩效I的分析,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均衡绩效I最高,其次为原体制定额补助,但其所占比例较小;财力性转移支付,尤其是其中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绩效也较为明显;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虽然在均衡民族地区财政能力上也能够发挥作用,但考虑其比例后的绩效I仅为0.09,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基数返还

①如初始均衡水平(地方人均财政收入均衡水平),各项转移支付比重的变化等因素。

32

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 

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中起到了负效作用,而税收返还在均衡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的绩效是低效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整。

第一,逐步减少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所占的比重。税收返还的数额和增长率均以来源地的税收为依据,不考虑地区差别,属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形式,它同分税制实行各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相悖的。税收返还主要为东部发达地区所享有,民族地区所获较少,这样进一步加大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转移支付方式不能永

久化、固定化,甚至扩大化,应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当然,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可以规定一个过渡期,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第二,构建横向转移支付体系,提高以民族地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财政能力我国过去虽没有明确的横向转移支付方案,移支付,并取得过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然而,,况不相适宜,并且缺乏客观的依据。因此,,构建一种实际可行的,。

第三,,,应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成本等实际出发,进一步,进一步细化标准收支和应得转移支付测算方法,保证民族地区拥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体相当的财力,遏制民族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

第四,增加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额度。在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中,最能体现对民族地区财政支持的,应该是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其在各项转移支付中均衡绩效I最高,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所占比例却很小。应当综合考虑民族地区承担的特殊事权,进一步增加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额度,更好地发挥本项转移支付在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中的作用。

第五,进一步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当前,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办法的不合理性、不规范性突出,对民族地区均衡效应不明显。建议将专项补助进一步分解为项目专项补助和公式专项补助,对公式专项补助的拨款,按因素法分配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在配套比例的确定上,应依照支出责任划分方法确定配套政策,充分考虑民族地区财政承受能力弱的事实,降低甚至取消民族地区的地方配套比例。

〔责任编辑 马 骍〕

①参见李红霞《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现代财经》,2008年第4期。

33

 

 

下载地址:19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_雷振扬.Doc

  【】

最新搜索

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_雷振扬

《绞刑架下的报告》 导学案45

19稀有金属交易培训资料

大学物理实验 示波器的使用预习报告

35操作系统简答题

2016版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五 教案(共2课时)

形容市场不好的词语

《望气方法入门》23

2016年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突发事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个人信息采集汇总表(来沪人员)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190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7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