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国民幸福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09:25
   不同于以往学术界对功利主义幸福最大化的指责和否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幸福感,并尝试构建各种幸福指标量化幸福。现在幸福感不仅是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也是应用在衡量评估政策效果中的新方法。很多学者实证研究了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公共支出规模越大,居民报告的幸福感越高。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这种正向影响取决于公共支出的结构、规模,还有学者认为在考察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时不应该忽略个体在收入、教育、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区域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支出会对居民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其影响结果受到公共支出的结构规模、居民的个体特征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幸福的向往愈加强烈。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政府和学者完善发展了民生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自从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重发展民生以后,中国政府公共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倾向有目共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民生领域依然积累了很多欠账。面对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民众迫切希望政府能改变这种民生困境,实现经济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均衡发展。如何使民生财政支出更好更有效率地为民众服务,以及如何更大程度地让民众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了民生财政支出最需要实现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国内外公共支出影响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评述,明确民生财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范围。第二,考察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产生的直接影响。具体来说,考察民生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以及各分项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以及影响分布。第三,考察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具体来说,从民生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入手,分别考察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中介作用。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幸福经济学的发展、公共支出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中国扩大民生财政支出的社会背景等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在阐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部分。首先,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梳理了民生财政支出影响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再次,梳理了三条作用机制影响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三章,中国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部分。首先,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政策和民生财政政策演变,归纳了2000年以来民生财政支出及各分项的发展变化趋势。其次,回顾了2003年以来中国国民幸福感的变迁以及国内幸福感的研究动态。再次,概括了幸福感在财政政策评估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介绍了民生财政支出与三条作用机制以及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第四章,中国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与分布。为了检验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第四章使用CFPS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以及影响分布,并按地区、城乡、性别等分组检验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在计量方法上,选择使用混合OLS、面板有序probit、随机效应、固定效应以及面板分位数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到第七章,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研究。这个部分检验了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具体来说,从民生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找到并检验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这三条路径的间接传导作用。这部分主要使用了逐步回归与面板联立方程等数学方法。此外,也按地区、城乡、性别等分组对比了作用机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影响差异。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民生财政支出会显著提升国民幸福感,其中对东部地区和城市居民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2)民生财政支出对幸福感越高的人群积极影响越大,而且民生财政支出对中等收入人群的积极影响要显著高于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3)不同民生财政支出分项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教育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最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当期对国民幸福感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医疗卫生支出与住房保障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方向当期和滞后一期不一致。(4)收入不平等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起到了遮掩效应,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起到了中介作用,这种遮掩或者中介作用也存在地域和城乡差异。其中,收入不平等的遮掩效应对东部地区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对东部地区和城市居民的影响更大,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对东部地区影响更大,但是城乡差异不明显。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社会现实,本文提出了促进民生财政支出以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政策建议:(1)坚持民生财政支出以人民群众的偏好需要为导向的原则,建立完善的专家论证制度和民意表达机制。(2)加大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切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具体来说:优先发展教育,增大教育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实行积极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关切中低收入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稳定房地产产业部门,建设住房保障的长效作用机制。(3)兼顾不同幸福感人群的不同需要,兼顾区域和城乡的社会现实,避免多而无效,使民生财政支出真正能惠及全体人民。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812.45
【部分图文】:

框架图,幸福感,民生,国民


第四部分,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即第五章到第七章。分主要运用逐步回归与面板联立方程等计量方法,理论诠释并实证分析了民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具体来说,从民生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经应入手,找到民生财政支出影响国民幸福感的三条影响渠道,即收入分配、增长和居民消费,并作出了三者在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之间作用的理说。继而通过实证检验了这三条作用路径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间导作用,探讨了民生财政支出通过这三条渠道对国民幸福感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第五到七章也按地区、城乡、性别等分组对比了机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下图图 1-1 反映了本文选择三条作用渠道路。社会效应:收入分配

技术路线图,悖论,幸福感,社会比较


图 1-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1.4 主要创新点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扩展了“幸福悖论”的研究视角。“幸福悖论”引发了学者的广泛讨论,常见的解释有相对收入状态恶化、社会比较以及适应性等。随着幸福经济学的发展,幸福感被广泛运用到政策评估当中,公共支出也成了解释幸福悖论的一个重要参考变量。本文关于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研究为未来幸福悖论的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

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社会


图 2-2 主要国家政府社会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料来源:OurWorldin Data.org12.1.2 民生财政支出的概念界定中国公共财政的发展,经历了从“二元”到“一元”的变化过程,所谓财政上的“二元”是指财政对城乡分治以及对不同所有制分治,所谓财政的“一元”就是公共财政逐渐取代原来的“二元”财政模式。1998 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国明确提出完善建设以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核心目标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求”,满足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要。但是公共支出规模的提高并不必然会提升社会福利,Acemoglu D 和 T Verdier(2000)指出公共支出的规模和覆盖的范围并不是越大

本文编号:2813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2813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6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