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对县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因果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对县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因果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曲折的变革,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非均衡两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05年底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下简称“新机制”改革)。“新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畴,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机制”改革前,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大部分来自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新机制”改革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并向县级地方拨付了大规模的免学杂费补助资金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以期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然而目前还鲜有研究能对“新机制”改革的成效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改革对公用经费影响的研究更是匮乏。科学评价必须突出因果分析,为此本研究利用我国2005-2006年全国县级地方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结合倍差法就“新机制”改革对县级地方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和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将改革的影响从众多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中剥离出来,确保对改革成效的估计具有因果推断意义。首先,基于全国样本的研究结果,“新机制”改革对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革使小学生均支出增加了76.06-101.69元,使初中生均支出增加了83.64-186.46元。其次,对城镇和农村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城镇中小学,改革都促使其生均支出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比二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水平的增加值发现,改革可能拉大了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城乡差异。最后,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的研究结果显示,“新机制”改革对东部地区中小学生均支出未能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的生均支出水平,表明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研究对未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其一,深化“省直管县”改革,以增强县级财政供给能力;其二,改进政绩考核机制,以提高县级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其三,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后,改进义务教育经费的拨款标准。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新机制 公用经费 因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2.3;F812.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5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的数据、方法与结构11-13
- 1.2.1 研究数据11-12
- 1.2.2 研究方法12-13
- 1.2.3 研究结构13
-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13-15
- 1.3.1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13-14
- 1.3.2 存在的不足14-15
- 第二章 文献述评15-21
- 2.1 国外研究综述15-16
- 2.2 国内研究综述16-21
- 2.2.1 “新机制”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16-17
- 2.2.2 “新机制”改革的实施效果17-19
- 2.2.3 “新机制”改革的研究述评19-21
- 第三章 “新机制”改革的回溯及其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影响机制21-28
- 3.1 “新机制”改革的源起21-22
- 3.2 “新机制”改革的推进22-24
- 3.3 “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影响机制24-28
- 第四章 “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影响的实证分析28-50
- 4.1 倾向得分匹配法28-33
- 4.1.1 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介绍28-31
- 4.1.2 倾向得分匹配法变量说明31-33
- 4.2 倍差法33-36
- 4.2.1 倍差法方法介绍33-35
- 4.2.2 倍差法变量说明35-36
- 4.3 倾向得分匹配结果36-40
- 4.3.1 匹配前数据平衡检验结果36-38
- 4.3.2 倾向得分匹配结果38-40
- 4.4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估计结果40-50
- 4.4.1 “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水平的影响40-42
- 4.4.2 “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城乡差异的影响42-46
- 4.4.3 “新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地区差异的影响46-50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0-54
- 5.1 实证分析主要结论50-51
- 5.2 政策建议51-54
- 5.2.1 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增强县级财政供给能力51
- 5.2.2 改进政绩考核机制,,提高教育投入努力程度51-52
- 5.2.3 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52-54
- 参考文献54-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8-59
- 后记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汉祥;杨海芬;;高等教育公用经费支出实证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2 徐建龙;青海省州县三级行政事业单位人均收支水平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杨颖秀;;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考查[J];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静海;我省规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N];河北日报;2006年
2 竹林;中山“五项措施”严控公用经费支出[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
3 财贸所 高培勇 张德勇;从压缩公用经费支出中可以悟出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南小渭;官方庆典不得发礼品[N];南方日报;2008年
6 陈程;全市今年公用经费支出压缩5%[N];哈尔滨日报;2008年
7 杨海燕 李莉 常艳龙 撰文 刘颂明;再穷不能穷教育[N];承德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殷婷;制度管理为经费支出“瘦身”[N];黄石日报;2009年
9 通讯员汪文清;呼图壁县减少公用经费支出[N];昌吉日报(汉);2010年
10 ;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晶晶;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对县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因果影响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对县级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因果影响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42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