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6-11-22 22:37

  本文关键词: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hgroup> 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 The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Marketing Theory,Practice and Education: A Review of the 2014 China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发布时间: 2015-04-09 13:32浏览量:

田志龙;戴 鑫;陈 鑫;柳 娟;伍 健

TIAN Zhi-long;DAI Xin;CHEN Xin;LIU Juan;WU Jian

  Abstract:This report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20 1 4 China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which was held at H uazh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participants’speeches and presentations on m arketing theory, practice and education, conclusions are drawn interms of the research focu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marketing theory,the situation and implication ofcorporate marketing tactics innovation,as well as approaches to marketing education reform.Furthermore,a comprehensive working report on the conference organization is provided for peers’reference.

  Key words:marketing theory;practice innovation;education reform;multiparty interaction

  摘要: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于2014年7月11~1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成功举办,从营销理论、企业实践、营销教育3个方面综述与会学者观点,梳理归纳了营销理论研究的热点与未来方向、营销实践创新的现状与启示、营销教育创新的途径。还对会议筹备组织工作进行总结思考,希望从多方面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营销理论;实践创新;教育创新;交流融合

  2014年7月1l~ 13日,主题为“中国对市场营销的贡献:理论与实践”的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China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CMIC)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1O8所高校的249名学者,来自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215位代表,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逾50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会议由香港城市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台湾科技大学4校联合主办,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教育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学报》杂志社等支持,同时还获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及多名校友的友情赞助,充分体现了高校办会、机构支持、企业参与、多方互动的协同创新学术交流理念。会议由国际顶级营销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rketing》(以下简称“JM”)现任主编、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Ku—MAR 担任大会主席,香港城市大学周南、苏晨汀、杨志林,华中科技大学田志龙,南卡罗来纳大学KRAMER、台湾科技大学徐中琦担任大会联合主席。

  为期3天的会议包括了青年教师及博士生论坛、主旨演讲、学者与企业家对话、营销教学研讨、主编与学者面对面、大会论文交流、中华营销奖及最佳论文颁奖在内的多项内容。会议共接收到127篇论文,其中中国大陆高校88篇,海外39篇,最终匿名评审出6篇最佳论文和6篇最佳学生论文。论文主题涉及市场营销战略、服务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网络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领域。

  以下内容包括4部分:第一部分,对大会主旨演讲和会议论文的营销研究做简要归纳总结,包括好理论的评判标准,大数据在营销科学中的应用,品牌全球化和在线品牌社群等品牌管理策略探讨,以及社会化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略创新等;第二部4 ,基于企业代表的经验4 享,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和针对网络消费者营销应对策略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企业的营销创新实践;第三部分,总结归纳了海内外高校的营销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第四部分,对上述三部分内容和会议筹备组织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1 技术变革驱动下的营销理论研究

  1.1 国际知名学者眼中好理论的评判标准

  关于什么是好的理论,JM 前任主编STEWART、现任主编KUMAR 以及南卡罗来纳大学的KRAM ER在会上先后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在好理论的特征方面,STEWART~ 总结了4条:① 以实证为主的精确性。研究所基于的数据应该是可验证和复演的客观事实。② 普遍性。理论应该具有一定普适性但同时也有适用范围和边界。③ 简化。简单即是美,正如Occam’S Razor定律表明,理论的复杂性和它代表客观现实的可能性负相关。④ 充实的演绎。好的理论是可预测的,它还应提供有关因果机制的细节,从而推演出很多实证研究。在好理论来源方面,KuMAR 强调理论研究应关注并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管理实践问题。他认为未来JM 将更加偏重能提供深刻管理洞见的理论研究 。KRAMER进一步指出,好的理论来自好的研究话题,而好的话题有4个来源:理论驱动、中介因素驱动、调节变量驱动、现象驱动。另外,好的理论产生还依赖好的研究方法。STEw ART 认为,理论来自于对事实的总结,但事实“往往被方法所束缚”,因此,多种方法的结合往往能创建强大的“事实”。

  1.2 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科学研究

  1.2.1 大数据对营销科学研究的价值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包含了互联网、医疗设备、视频监控、移动设备、智能设备、非传统IT设备等途径产生的海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并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渗入现代企业日常管理和运作的方方面面 。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人们可以揭示大数据整体蕴含的事件的相关性、规律性与发展趋势,为科学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依据。正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处处长冯芷艳在会上所言,大数据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数据的量多和丰富性,而在于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来挖掘其中的价值,帮助政府、企业、消费者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避免走弯路、付出更多成本。

  (2)大数据的研究价值 综合与会学者发言,大数据对营销科学的研究价值在于两方面:① 为营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带来新的变化。大数据背景下学者们要从过去基于小规模实验数据的管理研究,转向基于大规模的、真实的非控制数据的研究。② 拓展了营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大数据为学者提供了能更细致洞察消费者行为的机会。冯芷艳指出,大数据研究可能的2个有潜在价值的方向是:① 大数据环境下顾客洞察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可供探讨的话题有产品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机制研究、营销渠道、营销推广的创新等。②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供研究的话题有:大数据环境下产品与服务创新;消费者参与的价值创造与创新等。她还指出,大数据环境下的品牌策略、新生代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模式与个性化需求、与用户/消费者的新的互动模式(包括大量人机交互问题、信任与激励问题)等问题也值得关注。Temple University的罗学明提出,移动互联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1.2.2 大数据在营销aN-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次年会上多位学者分享了大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地铁拥挤度和手机目标市场选择的有效性 罗学明等人针对“拥挤度如何影响消费者对移动目标的反应,哪些因素驱动了这样的结果”这一研究问题,以地铁为研究情境,利用移动技术衡量拥挤度并设计模型。最终得出一个与直觉相反的结论:越拥挤的时候人们越喜欢购买,即“拥挤效应”。理论逻辑是:由于拥挤增加了人的压力,人们往往选择逃入到移动空间,又称“移动浸入(Mobile Involvement)”进行心理应对,移动浸入会提高移动端人群的参与度和购买度。

  (2)管理消费者利润:习惯的力量 KU—MAR 等的研究动机来源于对世界财富500强中美国零售商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消费者行为所具有的习惯性会影响企业业绩。围绕“如何将消费理论应用于营销实践”这一问题,整合线上和线下消费行为、消费者特质数据、定量调查数据和自我报告数据等进行结构化分析,该团队得出了3项研究成果:① 提出了消费者习惯的测量模型和习惯强度的计算公式;② 利用利润模型转化成的增长模型证明了习惯对企业绩效的显著影响;③ 总结了习惯形成模型,揭示了营销活动对不同的重复性购买行为存在的不同影响。KUMAR认为,习惯行为是多维度且相互独立的,,大数据能帮助识别更多的习惯行为,管理消费者习惯将为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提供新的视角。

  1.3 品牌全球化、在线品牌社群及危机情境下的品牌管理

  1.3.1 品牌全球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品牌化正在成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口]。会议有关品牌全球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 品牌全球化的影响因素。香港城市大学周南认为,企业的定位将影响品牌全球化的成功。他引用《道德经》分析品牌的“大”和“伟大”的区别,认为品牌全球化不仅是创造“大”品牌,而是创造“伟大”品牌,甚至是“不朽”品牌。也有会议论文探讨了新兴市场环境下国际化品牌战略,总结出市场复杂性、企业国际化经验对国际化品牌战略有直接影响的结论。② 品牌全球化战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例如,何佳讯等针对不少全球品牌在产品设计中融人“中国元素”这一现象,探讨了全球品牌本土适应性战略的消费者评价问题。该研究基于刻板印象一致性视角,检验了中国元素对感知品牌全球性和感知品牌本土性、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的直接作用,以及感知品牌全球性/感知品牌本土性在中国元素线索对产品态度及购买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的中介效应。

  1.3.2 在线品牌社群的相关研究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因对某品牌兴趣和爱好而在网上形成的品牌论坛(在线品牌社群)大量出现 ]。它有助于促进消费者品牌关系形成和改善,从而增强品牌忠诚度,也因此成为品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关于在线品牌社群的研究主要关注“消费者品牌关系”、“品牌社群承诺”、“顾客参与”等要素。例如,张宁等借用协和控制思想和社会资本理论,探究在线品牌社群的控制性氛围对成员社群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人际信任、社会规范)和社群认同在控制性社群氛围与社群承诺之间起到完全多重中介效应。许娟娟等基于“魅族”品牌在线社群的研究发现,顾客参与在线品牌社群会正向影响顾客的品牌体验。品牌体验的5个不同维度将对消费者品牌关系产生不同影响。其中,情感体验和行动体验起明显的中介作用。

  1.3.3 危机情境下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近年来品牌丑闻和产品伤害事件频发,危机情境下的品牌管理成为重要研究话题。例如,余伟萍等在“丑闻后慈善捐助匹配度对品牌形象的修复机理”研究中提出,品牌丑闻发生后慈善捐助确实对品牌形象具有修复作用;慈善捐助的匹配度越高,对品牌形象的修复效果越好;消费者的利他性动机认知和品牌质量感知分别起中介和调节作用。其他相关的研究,如杨礼茂关于“产品伤害事件后网络响应对顾客品牌忠诚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任金中等关于“产品伤害危机模糊情境下品牌信誉对消费者宽恕的影响机制”等。

  1.4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营销策略研究

  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研究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征对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越来越重要。例如,杨玉兵等在网络团购消费模式的研究中,将消费者感知风险分为“感知消费者不确定性风险”、“感知商家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感知网站不确定性风险”3个维度,研究了其分别对消费迟疑的影响作用。也有研究通过分析消费者网络搜索数据而建立新产品销量预测模型,为企业基于普通消费者网络搜索关注度,对新产品上市初期销量预测提供了较为精确的工具。

  1.5 其他主题研究

  分会场论文交流还涉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如针对企业国际化和跨文化沟通挑战的研究,产品开发中知识治理问题的研究,企业能力与双元创新的研究,公益慈善,战略性领导研究等。

  2 基于互联网和网络消费者的营销创新实践

  2.1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

  2.1.1 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对传统企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海尔集团首席运营官李华刚及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童国华在会上对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的冲击进行了探讨,观点主要包括:① 互联网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等移动工具来查看新闻、购物和进行网上支付等;②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产业,重构了商业模式。不同于传统制造型企业需要建工厂、搞研发、做宣传、建渠道,互联网企业可以在没有商场的情况下卖货,在没有工厂的情况下制造产品,如京东、小米等;③互联网颠覆了规模和范围。互联网上是没有距离的,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寻找到他们想要的商品,企业也能够利用互联网实现快速增值和规模扩张;④ 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损益,使免费成为主流。传统的损益注重短期利益,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往往是通过免费把用户先聚集在身边,这是很多传统企业难以逾越的坎。

  2.1.2 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传统企业营销转型

  李华刚介绍了海尔的转型模式,体现在渠道和平台建设方面,历经3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是2000年海尔集团商流整合,改变单品牌的销售公司模式,建立以工贸为核心的整合营销,实现了资金流、物流、商流的整合。② 第二阶段是2008年In House Sales体系的建立。该体系建立双通道的信息响应体系,企业前端也能够直接获知终端的需求,客户仅需要打个电话就可以下单,改变了单一的业务员传递信息通道。③ 第三阶段是2014年365rrs.corn 平台的建立。该平台将海尔带入互联网时代,实现线上下单、支付、线下配送,在线营销,在线培训,在线交互,在线融资等整合功能。新的平台打破了传统的产品到中间商,再到零售商,最后才到客户的模式,实现企业与客户的直接对接,缩短了交货期,增加订单转化率,节省库存成本。订单后期能够实时获知用户的反馈,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当然,企业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的浏览、下单及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客户的精准定位,商品信息的精准推送及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海尔的转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365rrs.COITI平台建立仅5个月(2014年3月建立),已实现10 000家客户上线,日均交易额1.5亿,日均活跃客户达到4 500家,2O14年的营业额预期突破500亿。未来该平台还将向整个行业开放,实现资源的整合。

  2.2 针对网络消费者的营销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若干新的网络消费群体。针对这些群体,一些中国企业开始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多样化营销创新。

  周黑鸭公司总经理杜汉武围绕“会娱乐更快乐”的理念介绍了周黑鸭的营销创新:① 将时尚植入公司产品,包括对实体店面和产品包装的设计,迎合网络消费者的口味与偏好;② 重新定义产品功能和消费场景,更加贴近目标消费人群;③ 借力娱乐传播造势,创造有趣且有争议的话题,如地铁冠名事件、变形金刚4广告植入等,吸引网络消费者的关注;④ 通过周黑鸭APP、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实现与消费者的即时互动,门店信息查询、LBS定位和在线支付等功能加强了消费者的体验。

  特步集团常务副总裁叶齐介绍了特步的娱乐营销创新,主要体现在:① 针对网络消费者追求时尚的特点,打破传统体育品牌寻找体育明星代言的传统,签约谢霆锋等娱乐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明确娱乐定位;② 在产品设计方面更加时尚,在消费体验上进行诸多的改进,如设计更具时尚特色的全彩色运动鞋等,不断贴近时尚的网络消费人群。

  3 适应人才市场竞争的营销教育探索

  3.1 以学生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育部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也将“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定为研究任务。兼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的田志龙围绕“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和“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2个话题展开演讲。

  (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包含3个要素:① 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摒弃过度依赖教师讲授、学生跟随被动学习的现状,调动学生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参与。② 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从实践问题出发,配合教师和企业实践者的共同指导,引导其寻找解决方案,在挑战中获取知识。③ 鼓励学生表达。指导学生总结归纳,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和实践挑战,最终能用清晰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向他人表达。

  (2)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以往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过度集中于传授知识,未来应加强培养能力和提升素养2个方面。① 坚持能力培养导向。即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将理论与企业实践问题或研究的学术问题相联系,采取问题导向式、研究导向式的学习。② 注重全面素养提升。即利用多方资源,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将学生培养成领导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在职业能力、团队意识、先进理念、高效管理、个人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3.2 以能力为基础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基于能力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部分海内外高校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1)全方位能力培养模式The Universityof Alabama的包叶青介绍,在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的学生能力培养理念指导下,该校商学院依据美国全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NACE)关于能力的全国性调研数据,通过3步骤的课程安排,实现全方位能力培养:① 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课程前两年以培养软实力的通识教育为主,第三、第四年再开设提升技能的专业课程。② 设计开发课程并实施调整。针对市场需求开发课程,结合学生实际能力,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③ 确定课程教学方案。建立课程和能力的多维对应矩阵,每门课提升多种能力,每种能力也由多门课程共同培养。经过重复强化和日积月累,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2)以目标为本的实战能力培养模式 香港城市大学市场营销学系霍信昌介绍,该系秉承以目标和实战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包括:① 明确学习目标。无论是城大对毕业生制定的创意、联合、反思等综合能力目标,还是商学院对本科生所期望的运用知识、学会沟通、批判思考等学习能力目标,都为学生未来学习指明了方向。② 专注7种核心就业力。市场营销学系极力推行的实战能力、国际视野、奖项、语文、学业、活动和社会服务等7种核心就业力,旨在希望学生能在不同领域都有所成就。③ 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每门课程的设置均基于上述学习目标、紧密围绕学生能力、积极探索创新体系,为学生提供主导自己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在实战中深人参与学习过程。

  (3)基于项目研究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田志龙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以学生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需要为方向,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了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主要由两大模块构成:① 分散性实践项目环节。即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与特点,配合课程学习程度针对性地设立多种实践项目,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完善知识结构、适应专业角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② 集中性实践项目环节。即通过系统指导学生参与营销实践研究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市场问题发现、营销工具应用、营销问题解决、营销应用研究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营销实践研究能力和营销学术研究能力。

  (4)逐步逼近实践的能力培养模式 教指委委员 福州大学陈章旺介绍,该校以打造精品课程为切人点,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理论能力和实战能力,建立“逐步逼近实践的能力培养模式”,分为3个阶梯:① 基于人文素养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数理基础和管理基础等模块课程。② 基于理论能力的素质课程体系。通过设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及专业改革委员会,共同把脉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设置。③ 基于实战能力的实践平台构建。涵盖有课程体系、第二课堂、实验教学、营销模拟等校内实践教学和认识实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版块。

  3.3 以实践为导向的营销课程体系特色

       在营销教学中强调业界的互动配合已成为课程体系构建的趋势,会上不少高校从以实践为导向的营销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了富有价值的看法。

  (1)学企联合培养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王嗣俊指出,该校与广告业协会基于战略合作成立的M—School,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媒体和广告业创新人才,是典型的业界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实例。M—School核心主张包括:① 课堂教育精致简短,不采用重复讲义。② 将课堂搬到企业。邀请业界专家开展企业式教学,学生结合线上线下,通过信息搜索、数据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处理方案,最终直接面向公司高层汇报成果。③ 改变学习环境。通过持续性的技能锻炼和体验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深人到企业,逐步锻炼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2)丰富教学手段 台湾科技大学林孟彦介绍,基于本土发达的对外贸易现状,力求培育学生具备国际市场宏观视野、国际行销专业能力。该校营销课程特色体现为:① 个案教学。结合哈佛个案、台湾本土个案、大陆企业个案,采取中英文联合授课的方式。② 企业导师经验分享。邀请企业经理人、校友针对不同主题分享经验,并指导分析产学合作专案、投资专案等实例。③ 多元混班。EMBA、硕士班、大学部学生组合上课,实现多元化的接触学习。④ 参访实习。将企业实习纳入学分,安排暑期企业参访和实习。⑤ 商业竞赛和证照。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考证,学校给予补助和奖励。

  (3)创新营销课程 Bishop’S University王亚男介绍,该校在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倡运用案例教学和实战演练来加强实践教学。例如该校新开设的幸福营销课程,通过五大模块设计体现了这一理念:① 以案例为切人点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幸福。② 寻求多元化、科学性的方法量化幸福。③ 设置新颖的项目讨论主题让学生体验幸福。④ 教授学生理解消费者优势、消费者悖论,明白如何控制并保持幸福。⑤ 感悟幸福营销内涵,鼓励学生积极传递幸福。

  4 总结与讨论

  4.1 营销理论研究

  本次大会主旨演讲和投稿论文集中反映出当前营销科学研究的如下特征:① 研究主题方面,学者们逐步认识到大数据、品牌全球化和社会化网络等带来的学术价值,并着手开始相关领域研究。② 基础理论方面,现有研究倾向于多学科融合。例如社会学、传播学、拓扑学的模型,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都被用于营销研究。③ 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有研究综合使用网络志、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等。④ 论文质量方面,本土营销研究论文在质量上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本土研究学者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与国际同行间的距离逐步拉近。

  会议也反映出中国营销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① 研究主题上,中国传统营销思想相关主题的研究逐步增加,并对营销理论做出了贡献,例如对阴阳、面子、圈子文化与营销的关联研究。但目前仍以香港学者为研究主力,大陆学者的贡献有待加强。② 理论发展上,正如STEW ART指出,当前营销理论研究主要存在3类问题:一是所基于的理论对实证研究的支撑很单薄;二是引用其他领域的理论解释营销现象的研究较多,但没有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三是研究只聚焦于某一理论或理论的某一部分,缺乏以对比多个理论的冲突为切人点,从矛盾中找到理论创新的思路。③ 合作交流上,缺乏与国际知名学者及院系的学术交流平台。华中科技大学依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KUMAR所建立的国际营销科学研究中心,是此方面的有益尝试。但类似的国际性交流平台在国内应该更加丰富多样化。

  4.2 营销实践探索

  本次会上,企业界代表们一方面介绍了本企业的营销创新实践,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例如,① 环境层面,技术变革对企业的运营形成了挑战,如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出现,其正在逐步改变现有的企业运营模式和竞争格局,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② 战略层面,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如何成功实现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 目前传统企业主要采取并购互联网企业、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进行转型,如沃尔玛并购一号店、海尔营销模式创新等,但哪种方式更适合企业发展? ③战术层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巨大影响,4Ps等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在今天是否依然有效?企业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营销创新来吸引和保留网络新兴消费群体?消费体验是时下消费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企业的营销活动如何才能加强消费者的体验?

  4.3 营销教育探讨

  本次会议的研讨反映出国内外高校对营销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展现出较多创新培养模式,也提出了若干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① 教育理念。要进一步加快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丰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素与内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参与,真正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② 培养模式。除了借鉴上述高校基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努力探索其他更多适应市场竞争、符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创新培养模式,确保高校培养与业界需求相契合。③ 课程设置。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高校与业界的互动协同,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同时针对有志踏入学术领域的研究型学生,高校还应探索构建更为多元化、跨层次的课程体系等。

  4.4 会议筹备组织

  本次年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与3天的现场组织,在多方协助支持下圆满结束。总结整个会议筹备过程,主要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特色:

  (1)推动了学界、商界、政界三方的互动交流 如知名学者KUMAR 等对营销理论前沿研究的精彩演讲,周黑鸭公司总经理杜汉武带来的娱乐营销创新理念,以及武汉招商局局长李作清讲述的城市营销吸引力,充分体现出多组织间的互动沟通。

  (2)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实践和教育的交流脯合 围绕年会主题,会议展开了前沿理论、企业实践、营销教育三大版块的研讨交流,有效实现了跨领域跨层级不同主体共同探讨中国对市场营销贡献的创新局面。

  (3)导入了会议组织的项目管理制 ①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在会议组委会统领下,共招募62名志愿者纳人会务、接待、宣传、后勤4个小组,组织开展项目管理、会务礼仪相关培训,对志愿者工作配套制定有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② 项目组织架构。每个小组均采取“1+2+ X”的模式,由一名指导老师统领、两名小组组长具体执行,再带领多名志愿者共同参与筹备,保证组内工作有效落实。③ 项目流程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利用任务分解图、工作分工表,做到事事有人做;利用组织结构图、工作任务单,做到人人有事做;利用工作推进表、人员对接表,做到时时有人做;利用议程执行表、信息沟通会,做到时时有事做。与此同时,设立专门监控岗,做到组织到位;制定清晰考核表,做到制度到位;关键节点采集数据,做到跟踪到位;物质精神奖励及时兑现,做到奖罚到位。会议结束之时,组织委员会认真整理成果、总结经验、检讨问题、结算经费,实现管理闭环。④ 项目品牌推广。本次年会得到新浪网、腾讯网等2O余家网络媒体,中国日报、长江商报等数十家平面媒体及湖北电视台等电视媒体的全方位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4)探索了会议支持的众筹模式 本次会议得到学术界、企业界、政府界从不同层面以各种形式所提供的赞助与支持,充分体现出国际营销会议的“营销”特色。回顾年会的整体筹备组织,仍存在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会期安排问题、与会代表交流问题、奖项设置和评选问题、会议宣传推广问题等。相信下一届年会(举办地点:西安交通大学)一定会更加成功。

  鸣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教育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亚洲商业协会、湖北省市场营销学会、《管理学报》杂志社等机构对本次会议在费用、智力及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感谢贵州贵天下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重庆云日产业集团、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湖北经济学院、恒大矿泉水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仟吉集团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太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硕捷电脑公司、武汉贝思特纸业有限公司、河北力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校友等企业、单位和个人的友情赞助。感谢500多位与会者的互动参与和智慧贡献;感谢来自4个主办高校的工作人员及会议现场62名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感谢熊琪、田甜琪、何爽、卢虹、程航、姜南羽等同学在本文资料收集和整理中所做的大量协助工作。2O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官方网址:http://www.cnmkt.org/index.htm1

  参考文献:

  [1]KUMAR V.My Plans for Journal of Marketing:AnEditor in Chief’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Market—ing,2014,78(8):1~ 3

  [2]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i-J] (论文发表).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1~ 9

  [3]何佳讯.全球品牌化研究回顾:构念、脉络与进展[J].营销科学学报,2014,9(4):1~19

  [4] ZHOU Z。ZHANG Q,SU C,et a1.How Do BrandComm unities Generate Brand Relationships?Interme—diate Mechanisms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O12,65(7):890~ 895

  [5]LEE H J,LEE D,TAYLOR C R,et a1.Do OnlineBrand Communities Help Build and M aintain Rela—tionships with Consumers? A network Theory Ap—proachE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11,19(3):2l3~ 227.(论文发表)


  本文关键词: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86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0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