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韶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22:05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韶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民收入的稳步增加,催化了国民休闲意愿的日渐增强。而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说,都是以打造优质旅游形象作为己任的。因为旅游形象的提升有利于游客满意度的提高,所以一个优质的旅游形象是景区游客量的关键保障。随着网络数字时代渗入生活,与之而来的是游客和网络平台建立紧密的联系。个人在网站上传的“游记”、“攻略”等文字。因为网络平台的相对自由和开放并且没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使文字能够更直接、真实地表达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而且为潜在顾客提供了相关资讯。本文研究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来进行调查,通过前期在知名旅游网站上海量搜集所有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近一年来的游记,再筛查出有研究意义的整合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了解在大多数游客心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认知度。本文选取韶山为案例地,分析旅游者对韶山游形象的感知,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网络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知名旅游网站的游记进行搜集、筛选,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分词,并进行词频统计,根据词频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类,构建合适的二级类目,再规整到合适的一级类目。通过对韶山旅游形象一级类目和二级类目频次进行统计,再逐条分析,可以得出韶山旅游形象的哪种属性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是旅游者旅游满意度的保障。将重点放在韶山旅游形象的消极感知上,对游客的消极评价进行概念化提炼。最后通过仔细研读每篇游记,进行归纳统计,可以得到关于游客客源地、旅游动机、逗留时间、交通工具选择等信息。为提升旅游者对韶山旅游的体验评价,吸引更多旅游者来韶山旅游,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硬件形象要素的提升包括导游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纪念品规范化,建设民俗特色饮食街;软件形象要素的提升主要是地区加强和艺术表演院团合作,实行旅游与文化融合,增强感染力、影响力;旅游形象营销建议包括客源地市场宣传推介,以跟团游为突破口让韶山“二日游”成为主流,一对一促销。最后,结合文章的分析结果,为提升旅游者对韶山旅游形象的积极感知,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形象 形象感知 韶山 ROST Content Mining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8-9
  • 1.2 选题意义9
  • 1.2.1 理论意义9
  • 1.2.2 实践意义9
  • 1.3 研究综述9-13
  • 1.3.1 旅游形象构成因子研究9-12
  • 1.3.2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12-13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5
  • 1.4.1 研究内容13-14
  • 1.4.2 技术路线14-15
  • 1.5 研究方法15
  • 1.5.1 文献研究法15
  • 1.5.2 内容分析法15
  • 1.5.3 个案研究法15
  • 1.6 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研究基础16-22
  • 2.1 相关概念16-18
  • 2.1.1 旅游形象16-17
  • 2.1.2 网络文本17
  • 2.1.3 内容分析法17-18
  • 2.2 关于旅游形象感知18-20
  • 2.2.1 旅游形象感知模型18
  • 2.2.2 旅游形象感知影响因素18
  • 2.2.3 旅游形象感知测量18-19
  • 2.2.4 内隐记忆理论19-20
  • 2.3 韶山旅游发展概况20-22
  • 第3章 研究设计22-31
  • 3.1 设计步骤22
  • 3.2 样本的选取22-23
  • 3.3 文本的处理23
  • 3.4 初级编码23-27
  • 3.5 初始概念归类27
  • 3.6 信度检测27-28
  • 3.7 高频特征词分析28-31
  • 第4章 研究结果分析31-40
  • 4.1 韶山旅游形象的属性频次统计31-38
  • 4.1.1 景观32-34
  • 4.1.2 旅游者旅游动机与行为34-37
  • 4.1.3 旅游者旅游服务37
  • 4.1.4 历史&艺术37
  • 4.1.5 当地环境37-38
  • 4.1.6 餐饮38
  • 4.2 游客对韶山旅游消极感知分析38-40
  • 第5章 旅游形象提升建议40-45
  • 5.1 硬件形象要素的提升40-42
  • 5.1.1 完善景区管理40-41
  • 5.1.2 规范纪念品开发41
  • 5.1.3 建设民俗特色饮食街41-42
  • 5.2 软件形象要素的提升42-43
  • 5.2.1 提升导游服务质量42
  • 5.2.2 发挥实景演出作用42-43
  • 5.3 旅游形象营销建议43-45
  • 5.3.1 客源地市场宣传推介43-44
  • 5.3.2 韶山“二日游”为主流44
  • 5.3.3 一对一促销44-4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5-47
  • 6.1 结论45
  • 6.2 展望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旅游科学》编委介绍[J];旅游科学;2006年02期

2 罗明东;;为旅游研究创建新的平台——《旅游研究》创刊始末[J];旅游研究;2009年02期

3 ;《旅游科学》改版启事[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4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5 马丽丽;;试论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王少华;;郑州古都旅游形象调查与研究[J];河南农业;2012年02期

7 韦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7期

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9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6期

10 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龙;;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曹诗图;刘晗;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立;;完善旅游购物店诚信服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张凌云;崔秀娟;;2007~2009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对我国四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弦;我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曹诗图 刘晗 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04年

4 魏晓霞;全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王小润;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朱东国;《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记者 付丹 实习生 刘亦陈;全力推进我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N];团结报;2009年

9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10 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 张红卫;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N];安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革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邵际树;养生功能主导型旅游度假区调适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信辉;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炜;上海城隍庙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及其营销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3 楚晓;互助旅游法律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孙诚;涉外游轮口译—个人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宋友;西双版纳望天树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崔叶青;城市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年

7 林芝;旅游市场监管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芳;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大陆5A级景区旅游信息流网络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亚珍;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娇;基于符号学的乡村旅游真实性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韶山旅游形象感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67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