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品牌拟人化对品牌推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16:40
   在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纷纷建立起在线品牌社区,某些品牌社区采用了虚拟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在社区中与消费者进行交流互动,赢得了许多粉丝的关注,以在线拟人为代表的品牌拟人化营销热度骤升,成为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学者Doss(2014)认为品牌推崇者既是品牌的免费代言人,更是近乎狂热、高级别的能有效地增加品牌黏度和品牌推荐度的“粉丝”行为。实践似乎印证着品牌拟人化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投入度,进而为品牌培养出品牌推崇者,但关于品牌拟人化和品牌推崇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相关研究探究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以营销界的模范品牌——杜蕾斯的品牌社区为例,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两个研究探讨品牌拟人化、消费者品牌投入和品牌推崇之间的关系。研究1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杜蕾斯品牌社区为例,分析品牌拟人化对于消费者品牌投入的影响作用。通过挖掘杜蕾斯官方微博最近一年的博文数据,并且结合消费者品牌投入的表现(转发量、评论量和点赞量)进行分析,以探讨杜蕾斯品牌拟人化对于消费者品牌投入的影响。研究2采用问卷调研的实证方法,向杜蕾斯品牌社区的粉丝收集数据,并借助统计分析软件来分析数据,探讨品牌拟人化对品牌推崇的影响作用,并且检验消费者品牌投入的中介作用。通过分析以上两个研究的数据,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线品牌社区采用品牌拟人化的营销方式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可以显著提升消费者品牌投入。“主题符号”和“下滑线”这两个品牌拟人化指标对于消费者品牌投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显著促进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互动。(2)消费者品牌投入在品牌拟人化对品牌推崇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品牌拟人化通过提升消费者品牌投入可以正向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推崇。
【学位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74;F273.2
【部分图文】:

路线图,路线,拟人化,品牌


3图 1-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1.4.1 研究意义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下:(1) 理论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品牌拟人化在市场营销中被广泛应用,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却很匮乏,尽管前人的相关研究与品牌拟人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直接研究拟人化的品牌所具有的相关效应的研究却十分稀少。

影响图,拟人化,品牌,关键词


图 3-1 有无使用品牌拟人化关键词的效果对比1)品牌拟人化内容对转发效果的影响图 3-2 展示的是使用了品牌拟人化各项关键词的微博的转发量与没有使牌拟人化内容的微博的转发量之间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主题符号”和“线”的使带来了最高的转发量,其次使用了“寻求反馈”和“第二人称”、“化昵称”、“第一人称”关键词的微博的转发量也相对没有使用的高,但是“缔结关系”、“销售”和“@以及“?”这四方面的拟人化特征的微博的量却比没有使用品牌拟人化指标的微博的转量低。

影响图,拟人化,品牌,关键词


图 3-2 品牌拟人化关键词的转发量对比(2)品牌拟人化内容对评论效果的影响图 3-3 展示的是使用了品牌拟人化各项关键词的微博的评论量与没有使品牌拟人化内容的微博的评论量之间的对比。由图可看出,“主题符号”和“滑线”的特征对评论量所带来的效果跟转发量一样显著。带有“第一人称”、“二人称”和“?”的评论量稍比没有拟人化的内容多,带有“缔结关系”、“售”、“@”关键词的微博的影响效果相对比没有使用关键词的差,“寻求反则基本没有任何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泽洲;吴泗宗;;品牌崇拜概念、维度及量表构建[J];消费经济;2015年06期

2 荆宁宁;李德峰;;顾客契合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年07期

3 张辉;白长虹;牛振邦;;顾客契合研究前沿探析[J];中大管理研究;2015年01期

4 王高山;于涛;张新;;电子服务质量对用户持续使用的影响:顾客契合的中介效应[J];管理评论;2014年10期

5 汪涛;谢志鹏;崔楠;;和品牌聊聊天——拟人化沟通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影响[J];心理学报;2014年07期

6 汪涛;谢志鹏;周玲;周南;;品牌=人?——品牌拟人化的扎根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7 袁登华;杨双;;品牌印象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8 刘伟;王新新;;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07期

9 沈永正;;品牌战略的有为与无为[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年05期

10 黄胜兵,卢泰宏;品牌个性维度的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娄韬;消费者人格特质对品牌推崇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6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2836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7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