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神、庙宇、土司与康东社会秩序——基于四川康定鱼通地区的田野调查
本文选题:鱼通 + 山神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6期
【摘要】:鱼通位于康区东部多元文化接触区域,山神信仰作为地方社会的重要资源,将家屋、村落和区域社会连为一体,形塑了社会秩序。在山神信仰的基础上,在土司的作用下,各式庙宇及相伴而来的制度宗教、神灵以及组织与区域社会发生关系,并与原有的山神和社会结构叠合。一方面,因元代中央王朝力量的进入,土司与寺院主导的地方历史又与原有的社会结构相嵌:一方面运用既有的传统信仰来建构历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不同事件,同时,这些不同事件又产生不同意义,使得原有的社会结构得以保存和调整。在地方宇宙观与外来的普世宗教观接触中,山神代表的早期社会结构、元代后萨迦派庙宇对当地社会结构的调整,因土司制度的引入和连接,使得社会呈现出来更复合的形态,体现了藏边社会特点。
[Abstract]:Yuetong is located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act are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Kang District.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local society, the belief of mountain gods connects the house, village and regional society, and shapes the social order.On the basis of the belief of mountain gods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Tusi, all kinds of temples and their accompanying institutional religions, deitie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onal society and overlap with the original mountain gods and social structures.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the power of the Central Dynasty of Yuan Dynasty, the local history dominated by the Tusi and the monastery was embedded with the original social struc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belief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different event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These different event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so that the original social structure can be preserved and adjusted.In the contact between local cosmology and foreign universal religious views, the early social 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mountain gods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local social structure by the Sakya temple after the Yuan Dynasty,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nection of the Tusi system, made the society take on a more complex form.It embodies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border.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康巴藏区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的民族志研究”(13XMZ024) 中央高校项目“康区东部市镇兴衰过程及启示”(2015SZYQN15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1;C9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秀华;;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高峰;;社会秩序的基本属性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吴鹏森;传统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特点[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4 李淑梅;现代社会秩序的确立与人的自主发展[J];南开学报;1998年04期
5 焦金雷;《从制度规范到社会秩序》:制度问题研究的新视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桑本谦;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与秩序——一种关于“社会秩序二元论”的技术性区分[J];文史哲;2005年05期
7 郭湛;王文兵;;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拉斐尔;永清;非文;;公正——一个复杂的概念[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09期
9 西尔维亚·瑟拉普;杜恺;;作为社会秩序概念的城市[J];都市文化研究;2005年00期
10 贾中海;苏丽华;;理性与社会发展秩序[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志敏;;社会变革中的社会秩序:乌坎事件中的传统、自组织与政治[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彭小兵;;信任、社会资本积累与地震灾区的社会秩序重建[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席酉民;王亚刚;;和谐社会秩序形成机制的系统分析——和谐管理理论的启示和价值[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涂沙金;李爱武;;排队推动日活动与社会秩序建设[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刘晨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秩序构建——美国在多元文化下塑造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经验及其启示[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振;;社会哲学视野下的宽容内涵及其时代特征[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陕西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王康;营造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工程[N];陕西日报;2009年
2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 董才生;社会学研究主题的深化:从社会转型到社会秩序[N];光明日报;2009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刘少杰;展开中国社会秩序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9年
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 张静 张陈;重温马克思的社会秩序思想[N];北京日报;2012年
5 黄卧云;社会秩序的瓦解与重建[N];经济观察报;2013年
6 牧歌;社会秩序:一个诠释人类历史的新框架[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静 西南大学 张陈;马克思的社会秩序观[N];光明日报;2012年
8 瞿信;依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N];衢州日报;2011年
9 记者 唐琳;清明节期间全国社会秩序良好治安形势平稳[N];人民公安报;2013年
10 黄雯 本报记者 张守营;通往理想社会秩序之路[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峰;社会秩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李超;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黄芳;社会秩序理论—一种政治思想史的考察[D];浙江大学;2014年
4 沈新坤;乡村社会秩序整合中的制度性规范与非制度性规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曲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社会秩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邱梦华;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D];上海大学;2008年
7 姜地忠;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青;西汉流民问题与社会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朱珊;教育学著作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Order(第一、四、十四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陆安;信息稳定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晓艺;文化礼堂建设对乡村社会秩序重构的意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5 谢川;土改中战乱地区社会秩序的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6 李雨泠;戴震的社会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年
7 李宏权;社会秩序治理的最优构架[D];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
8 曾名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社会秩序的建立[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单敏;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社会秩序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沈红云;农民的法律意识与农村社会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9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76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