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政策执行成效——环境政策地方实践的双重话语分析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地方性知识 ; 参考:《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村委会作为"上下"间多重话语的中转站与加工厂,成为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讨论的焦点,既往研究主要从"结构-制度"与"过程-事件"视角对基层政府政策行动策略及其背后所交织的"权力-利益"博弈网络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双重话语"分析视角,结合大巴山区东溪村退耕还林政策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发现,村委会作为政策基层行动的核心主体,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上下"之间的双重话语体系回应和解读一系列行动策略,即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公平",土地耕种为本的生存逻辑优先,坚持"弱者补偿"原则的博弈等,进而揭示环境政策基层执行的行动逻辑:即"回应任务为中心"的准政府逻辑以及"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共同体逻辑。本文的创新在于从话语分析视角探究政策变通执行现象背后存在的合法性根源,即村委会运用地方性知识构建的双重话语对行动策略及其背后交织的"权力-利益"网络进行持续的解读与包装,从而使政策地方实践获得合法性认同。由于科层制的特殊性,仅针对村委"上下"之间多层级话语的简化分析,可能会影响政策实践中话语转换策略与规则的延展性讨论。
[Abstract]:The village committee, as a transit station and processing plant with multiple words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on the phenomenon of policy adaptation implementat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inly analyzed the policy action strategies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 and their "power-benefit" game net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e-system" and "process-even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discours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ase study of the local practice of the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s in Dongxi Village, Daba Mountain area. It is found that the village committee is the core subject of the grass-roots action of the policy. Using local knowledge to construct a dual discourse system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is to respond and interpret a series of action strategies, that is, "fairness" in the operation of informal power, a game in which the survival logic of land cultivation is given prior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weak" is adhered to. Then it reveals the action logic of the basic level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that is, the quasi-government logic of "responding to the task as the center" and the "community logic of pursuing the maximization of welfare".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exploring the legitimacy root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policy adap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at is, the village committee uses the dual discourse of loc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o continuously interpret and package the action strategy and the "power-benefit" network intertwined behind it, so as to obtain the legitimacy of the local policy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hierarchy system, only the simplification analysis of the multi-level discourse between the village committee "up and down" may affect the extensibility of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and rules in policy practic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大学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6CSH06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创新专项(2016CDJXY)
【分类号】:D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小将;姜利标;;一种“情境-行动分析”视角的生成:山西井村妇女的群体性抗争[J];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02期
2 刘伟;;村民介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逻辑——对江苏Y市某村修路活动的过程/事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马娟;付少平;;政府主导型生态建设的地方实践——以陕西X县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为例[J];理论导刊;2011年12期
4 艾云;;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 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J];社会;2011年03期
5 籍颖;;城市化过程中村落“小传统”生命力研究——以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村为例[J];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6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7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J];社会学研究;2008年03期
8 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7年05期
10 荀丽丽;包智明;;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宇;;产业扶贫项目主体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的优化——基于P县“万亩有机茶园”项目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2 颜玉凡;叶南客;;改善居民文化生活质量的资源依赖与组织认同——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行动逻辑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3 崔晶;;回望传统与现代化转型: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基层政府与民众协作治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02期
4 张振洋;;当代中国项目制的核心机制和逻辑困境——兼论整体性公共政策困境的消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5 王雨磊;;精准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6 高永久;孔瑞;;复式话语、自利性双向依赖与悬吊治理——基于渝东南民族杂居M村庄治理实践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7 钟兴菊;;地方性知识与政策执行成效——环境政策地方实践的双重话语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01期
8 张翔;;城市基层治理对行政协商机制的“排斥效应”[J];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01期
9 乌静;;牧区生态移民返迁意愿的群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内蒙古达茂旗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管兵;;统合、嵌入、参与:社会组织发展路径探讨[J];浙江学刊;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运;段然;;游走在家园与社会之间:环境抗争中的都市女性——以G市市民反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为例[J];开放时代;2011年09期
2 卫小将;尚立富;;矿难丧偶女性生活图景之窥探——基于山西X村妇女的叙述分析[J];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3 李化斗;;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与抽象 兼论“过程—事件分析”[J];社会;2011年02期
4 陈柏峰;;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董强;李小云;;农村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软化——以G省X镇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12期
6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7 宓瑞新;史凯亮;姜秀花;;2009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全球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社会转型:基于全球的、跨国的及各国的现实与视角”国际研讨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5期
8 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年02期
9 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10 张广荣;孙正;;从农民视角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新生;;原来民意是可以选择的——《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随想[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2期
2 周俊华;秦继仙;;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地方性知识的价值与民族的现代发展——以纳西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甘南藏区地方性知识的社会学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林丽妍;;理解地方性知识——读《地方性知识》[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5 卢风;;地方性知识、传统、科学与生态文明——兼评田松的《神灵世界的余韵》[J];思想战线;2010年01期
6 欧阳佩瑾;;民族地方性知识的隐性表象及其显性化[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次仁多吉;翟源静;;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成、运行及其权力关联[J];思想战线;2011年06期
8 李技文;;民族传统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朱俊瑞;赵[,
本文编号:1809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0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