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问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23:02

  本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问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与治理的问题不仅引起政府及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也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公民素质与参政意识的逐步提高,大数据与媒体融合的发展,网络问政与大数据相结合,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形式的顺畅对接,也使大数据的应用和网络问政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如何从传统的治理模式转向现在依托大数据的治理模式,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为获取社会成员的表达意见,政府凭借网络了解民情、倾听民众呼声,让网民参与政府的决策并监督政府各项公共事务的办理,即网络问政。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民众可以将信息直接传递至决策层,实现信息传递渠道多元化,从而消除信息源与决策层之间的阻隔,使行政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反馈更为便捷,避免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及流失,为行政决策科学化提供保证。利用大数据,建设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从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度和公众参与积极性。利用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管理扁平化、服务信息化,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该种方式的出现,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化进程,改变了我国的行政方式,为构建信息及权力公开透明、公民基本权利得以保障、廉洁高效、规范治理的“阳光政府”,重塑政府形象并提升公信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本文以大数据视角下的“网络问政”为研究视角,归纳总结各地网络问政的具体措施和取得成绩,并就网络问政实施中存在的困境,以及如何破解网络问政存在的困境提出具体的措施。本论文除引言、结论外,文章的正文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问政的基本理论:网络问政的组成元素、渠道、主要形式、内容分类、特征及网络问政的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网络问政实施中存在的困境,政府方面的困境是:传统治理思维和治理体制在大数据时代出现明显的不适应,缺乏整体政府的服务理念;政府的“万能回复”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使网络问政流于形式,再加上大数据带来的网络舆情信息泛滥使得网络问政信息真伪难辩;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缺乏与大数据相配套的法规及政策;战略储备能力不足,缺乏国家顶层设计;人才紧缺;政府信息处理滞后,条块分割体制壁垒和“信息孤岛”,阻碍数据开放和共享等。民众方面的困境是: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机制缺失;造成问政主体身份识别困难,群体极化,网络问政中的民意代表性存在质疑;现行的法律缺失造成网络问政的无序参与;网民参与机制不健全,最终影响参与效果。技术方面的困境是:首先是大数据投入不足;其次是海量民意的过滤与信息技术运用之间的矛盾;数字鸿沟,信息资源建设独立封闭,平台缺少整体规划,使问政平台产生了形式化危机。第三部分,论述了破解网络问政困境的有效策略,破解网络问政政府层面困境的探索:首先提高政府管理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问政立法,使问政依法进行;接着加大对公民法治思想的教育和网民言行的正确引导;进而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促使“网下问政”助力“网上问政”,从“回避”积极地走向“回应”;建立“一条鞭”的长效问责机制,确保“问”而有果;最后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不定期地网民回访机制,真正地落实民众的诉求。破解网络问政民众层面困境的探索:民众要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倡导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据“自治、自律、自组织”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网络问政身份证”有序地参与问政。破解网络问政技术层面困境的探索:首先是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积极推进县一级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同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整合优质的信息发布系统,对网络平台集成化,打造网络问政“云平台”,积极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在这其中要做好规范管理信息网络,确保大数据的安全。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将市政服务“一网打尽”,尽量在线办理业务,避免民众来回跑,利用技术打造“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模式,积极打造“一站式”回复,最大限度的为民众服务。论文的结语部分对网络问政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网络问政毕竟是现代技术催生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其发展前景与网络技术和民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问政的发展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并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加快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使网络问政参与到造福中国的民主政治中来。
【关键词】:大数据 网络问政 信息 困境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7
  • (一)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4
  • 1. 选题的背景11-12
  • 2. 选题的目的12-13
  • 3. 选题的意义13-14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2. 国外研究现状15-16
  •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16-17
  • 1. 研究方法16
  • 2. 研究思路16-17
  • 一、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问政的概述17-26
  • (一) 网络问政的主要内容17-22
  • 1. 网络问政内容分类17-18
  • 2. 网络问政组合的“元素”18
  • 3. 网络问政的主要渠道18-20
  • 4. 网络问政平台的队伍建设20-21
  • 5. 网络问政的主要形式21-22
  • (二) 网络问政的主要特征22-24
  • 1. 网络问政参与的平等性22
  • 2. 网络问政的互动性22
  • 3. 网络问政参与的实效性和便捷性22-23
  • 4. 网络问政的开放性23
  • 5. 网络问政成本的节约性23-24
  • (三)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问政的意义24-26
  • 1. 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4
  • 2. 有利于优化公共决策24
  • 3. 有利于公民参与政治24-25
  • 4. 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5-26
  • 二、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问政实施中存在的困境26-38
  • (一) 政府方面的困境26-31
  • 1. 传统治理思维和治理体制难于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26
  • 2. 形式主义严重,“万能回复”伤害网民的感情26-29
  • 3. 大数据带来的网络舆情信息泛滥使得网络问政信息真伪难辩29-30
  • 4. 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大数据人才紧缺30
  • 5. 条块分割体制壁垒和“信息孤岛”,阻碍数据开放和共享30-31
  • (二) 民众方面的困境31-34
  • 1. 网络社会虚拟导致问政主体身份识别困难31-32
  • 2. 网民问政无序行为的发生,造成政府对网民的不信任32
  • 3. 群体极化,,网络问政中的民意代表性存在质疑32-33
  • 4. 网民问政素质有待提高33
  • 5. 网民参与机制不健全,影响参与效果33-34
  • (三) 技术方面的困境34-38
  • 1. 大数据投入不足34
  • 2. 海量民意的过滤与信息技术运用之间的矛盾34-35
  • 3. 数字鸿沟,信息资源建设独立封闭,平台缺少整体规划35
  • 4. 网络问政平台形式化危机35-38
  • 三、破解大数据时代下网络问政困境的策略38-60
  • (一) 破解网络问政政府层面困境的探索38-49
  • 1. 提高政府管理网络的能力,加快网络问政立法,使问政依法进行38-40
  • 2.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40-42
  • 3. 政府要从“回避”,积极地走向“回应”,避免问政形式化42-44
  • 4. 建立“一条鞭”的长效问责机制,确保问而有果44-45
  • 5. 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让政府在诚信中运行45-46
  • 6.“网下问政”助力“网上问政”,落实网民群众诉求46-47
  • 7. 健全不定期网民回访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加强网络监督47-48
  • 8. 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府数据开放,发掘数据价值48-49
  • (二) 破解网络问政民众层面困境的探索49-54
  • 1. 利用“网络问政身份证”破解身份识别困难49-51
  • 2. 提高网民的问政素质,规范网民的行为,有序地参与问政51-52
  • 3. 民众通过网络监督,打造高效有序的网络问政52-53
  • 4. 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提倡网民理性表达53-54
  • (三) 破解网络问政技术层面困境的探索54-60
  • 1. 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54
  • 2. 积极推进县一级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建设54-55
  • 3. 规范管理基础信息网络,确保大数据安全55-56
  • 4. 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整合优质的信息发布系统56
  • 5. 网络平台集成化,打造问政“云平台”56
  • 6. 大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56-57
  • 7. 加强“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模式,打造“一站式”回复57-58
  • 8. 电子政务将市政服务“一网打尽”58-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3
  • 附录63-64
  • 后记64-6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网络问政”考验官员执政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3期

2 李振忠;;“网络问政”必须拒绝“虚拟责任”[J];浙江人大;2009年10期

3 ;谨防网络问政形式化[J];领导决策信息;2009年33期

4 郭高中;杨建国;;河南掀起网络问政革命[J];决策探索(上半月);2009年09期

5 王文武;;网络问政如何走出“好细腰”窘境[J];政府法制;2009年31期

6 王友洛;马欣;陈东辉;;网络问政时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学习论坛;2010年03期

7 李萌;;网络问政与参政的新态势[J];互联网天地;2010年03期

8 马文高;;网络问政创新诌议[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0年02期

9 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10 罗雄;;“网络问政”漫谈[J];前进论坛;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城市委党校课题组;刘丽娟;;网络问政问题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陶鸿;;网络问政——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路径初探[A];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12)——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能力建设研究[C];2011年

3 周琼;王哲平;;网络问政初探[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4 马克秀;;由网络问政观察员谈我国的网络问政[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杨龙;;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强化网络问政服务载体——关于提高网络对于政府问政服务实效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熊雷辉;;推进网络问政 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子——丰城市加强网络问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7 何华东;李远;;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管理实践创新——以江西省丰城市网络问政为例[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李剑锋;;完善网络问政运行机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9 霍志坚;;公安微博的实践、发展与对策[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10 闵虹;;重视网络问政平台建设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强;网络问政应该成为一种民主形式[N];农民日报;2009年

2 沈士光;“网络问政”的作用及其限度[N];郑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林淼;网络问政 尚需借力入青云[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记者 肖卓;珠海市长钟世坚代表:网络问政应加强平台建设[N];人民邮电;2010年

5 本报记者 贺林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任剑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泳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 肖滨 人民网地方协作部主任 李欣玉;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庞慧敏 兰海燕 赵晓展 王冬梅;网络问政:贵在政府百姓的良性互动[N];工人日报;2010年

7 唐正武;在推进网络问政中当好三种角色[N];湘潭日报;2010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钟伟连 通讯员 曾祥平 彭丽 陈志昂 陶国睿;网络问政走向常态化制度化[N];南方日报;2010年

9 陆炳生;“网络问政”建设和谐含山[N];巢湖日报;2010年

10 李明勇;时代呼唤积极的“网络问政”观[N];恩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昆;中国网络问政路径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曲婧;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网络问政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相利盈;信息化时代中国网络问政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和建;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重大事件决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王艳;“网络问政”研究[D];中共北京市委党校;2011年

5 李晓颖;我国建立网络问政制度的可行性解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宛婧;网络问政初探[D];广西大学;2011年

7 范宇飞;我国网络问政及其完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谭星;“网络问政”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柳文杰;网络问政规范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孔洁;网络问政的重大意义与问题治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问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75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