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去身份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18:12
【摘要】:社会保障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和道德理想的研究领域,既包含着关于如何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的理性思辨,也包含着对实然社会中具体问题的工具性或实用性解决方案的考虑。面对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范畴,为摆脱实证主义影响下的片面实务倾向,本文在权利理论框架下重新审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们对于权利的认识从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自然权利观发展到更为全面的公民权利观,权利成为人类表达社会公正理想的有效方式,对福利权利的认识也从人道主义的“施舍救济”提升为“人人普享”的社会权利,社会权利的实现情况成为衡量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效手段,社会权利“去商品化”程度的差异也使得社会福利制度本身成为一个社会分层系统,福利制度作为塑造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键制度,其组织特征帮助决定了社会团结、阶级分隔以及地位差异的表现。 回到具体的社会保障实践当中,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又对原有体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基本框架,在制度层面上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但如果从权利视角出发,这一过程事实上进行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与固化。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以“单位”或“集体”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属于不同性质“单位”的社会成员被按照“身份”划分为不同的簇群,按照差异化的制度规则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一过程事实上进行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城乡分割与分区操作的推进方式并没有破解“福利身份化”问题,而是固化了“身份化”特征,不同身份群体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福利差距。 经历了“福利身份化”的生产与固化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备了法团主义以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劳资群体为主体、以贡献和业绩为基础、强调权利义务相对等、层级制度鲜明的特征。虽然我国正在弥合由“职业身份”和“地域身份”差异造成的福利层级化问题,但这种转变是为了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障待遇的获得仍然取决于“职业身份”。可以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部分与法团主义福利模式相类似,存在一些自由主义福利模式或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的倾向,可以被称之为“类法团主义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类法团主义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初次分配形成的社会分层,同时制约了社会权利的实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两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性领域,“去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城镇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也就是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镇企业职工这两类具有职业身份的群体,其所获得的独立于市场的地位要显著高于城乡居民,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高度依赖于“职业身份”的,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形成了与职业身份高度相关的社会权利实现模式,是社会权利的有限度的实现。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当中,这种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社会分层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在社会保障中也处于优势地位,社会保障制度没能修正社会分层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而是使社会分层的结果进一步恶化。 面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福利身份化”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实现社会权利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同时修正社会分层所带来的不平等,也就是需要解决“怎样分配权利和义务才算是对等与合理”这一问题,这事实上涉及到“分配正义”领域,社会权利的实现程度最终取决于我们选择怎样的社会正义观。本文通过对分配正义原则的考察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选择,为实现“去身份化”提供价值判断依据。通过对分配正义原则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自由与社会平等作为正义原则的两端,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关于社会正义的价值选择。具体到我国社会保障领域,应该通过需要原则体现社会平等,通过贡献原则体现个人自由。社会保障领域的需要是独立于个人偏好的客观性需要,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经济基础为条件按照社会必需进行分配,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并达到对不利地位进行矫正和调节的作用。贡献原则是按照个人通过劳动所作出的贡献来分配福利资源,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关系,是与自由的正义观相对应的价值规范。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公民权利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初步思路。从中国社会保障实践出发,需要原则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满足其基本生存发展需要,并由政府负担经费来源的基本保障制度;贡献原则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差别化的制度安排覆盖劳动者,满足其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由个人和雇主共同缴费的补充保障制度。从基本原则出发,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推动社会保险实现从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到普遍的社会权利的转变,社会救助实现从贫困的个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变,社会福利实现从补缺到普惠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和具体路径,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缴费型医疗与补助型医疗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2.1;D62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6万-50万元:中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探究[J];数据;2005年06期

3 唐运舒;谈毅;;“做实做小”养老金个人账户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1期

4 龚文君;周健宇;;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理念再思考——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公平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6期

5 龚向和;;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与公民关系新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周寿祺;探寻农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发展轨迹[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年06期

7 郑秉文;;社保制度改革之理性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2年08期

8 肖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权利成长的历史轨迹与结构形态[J];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9 张映芹;吴石;;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社会福利权利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付诚;王一;;政府与市场的双向增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合作逻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闫琳琳;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程雷;基于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张华东;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彦伟;西方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本文编号:2797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797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e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