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公益众筹的个人感知对捐赠意愿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22:04
近年来,中国非营利组织个人捐赠市场发展迅速,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尽管中国个人捐赠大多通过单位或社区等组织为中介进行,但当前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却较少在组织情境中讨论个人捐赠决策过程和影响机理,实践的发展亟待理论支持。目前,线下组织纷纷在线上建立社群并逐步扩展社群功能,在改变了人们原有生活、交流方式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劝募方式。线上社群捐赠已逐步取代线下组织捐赠,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布、传播公益项目的重要渠道。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为了探讨社群公益众筹的个人感知如何影响捐赠意愿的问题,期望为非营利组织和社群提出影响个人捐赠意愿的主要因素,从而为非营利组织制定公益众筹项目、社群提高公益媒介功能提供依据。为了找到影响社群中个人捐赠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回顾了捐赠意愿、公益事项、社群、面子意识等相关文献后,从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出发,基于认知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社群公益众筹的个人感知对捐赠意愿影响的研究模型。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将个人捐赠意愿的产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刺激感知、行为认知、捐赠意愿),提出个人在刺激感知中的公益众筹项目属性感知(项目效用感知、项目的可参与性感知、项目的相关性感知、价值观一致性感知、项目的重要性感知)和社群动力特征感知(社群领导感知、价值观匹配度感知、社群内聚力感知、社群角色感知)既会直接影响个人捐赠意愿,也会通过行为认知阶段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间接影响个人捐赠意愿。此外,考虑到本文是研究中国的社群捐赠,故本文提出引入“面子意识”为调节变量,探索在中国情境下,社群公益众筹的个人感知对捐赠意愿的影响机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并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首先通过结构方程验证了社群公益众筹的个人感知与捐赠意愿的关系,结果显示公益众筹项目属性感知与社群动力特征感知对个人捐赠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社群动力特征感知对捐赠意愿有更大的影响力;其次,本文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对公益众筹项目属性感知与社群动力特征感知各维度与捐赠意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各个维度均对捐赠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社群领导感知对捐赠意愿的影响力最大,价值观匹配度感知最小;然后,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别对行为态度(评价态度与情感态度)、主观规范(描述性规范、道德规范、指令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知觉可控性与自我效能感知)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除了指令性规范在公益众筹项目属性感知与捐赠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知觉可控性在公益众筹项目属性感知与捐赠意愿之间及社群动力特征感知与捐赠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成立以外,其余变量的中介作用均成立;最后,在对面子意识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后发现,面子意识对公益众筹项目属性感知与捐赠意愿之间及社群动力特征感知与捐赠意愿之间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总结出社群公益众筹的个人感知对捐赠意愿的影响路径,并针对公益众筹项目设计和社群公益众筹项目发布中如何提升个人捐赠意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项目设计的建议主要包括明确市场目标、丰富内容设计、精选众筹平台、开设交流平台;对项目发布的建议主要包括发挥领导作用、明确社群角色、鼓励社群互动、强调共同利益。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
【部分图文】:
论被称为“场的理论”,通过机体在外界环境刺应产生的原因,这种认知并非是部分的、单认识,包括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联系,期待这一形态上成立的。基于认知理论下的 为反应之间的心理结果和过程,“S-O-R”即“-反应”模型如图 2-1,是认知理论中的一种基于对事项的选择、接受、评价、加工等认为倾向。认知理论注重心理过程的探讨,解加工的心理过程。它反对刺激“S”与反应“、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外部环境必然应的产生或改变[4]。在 SOR 模型中,刺激与的感知,这种感知包括情感、动机、态度、行为不仅仅是简单地由环境、特征或它们的的结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定,是最接近行为的决定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关于实施某个特定行为的。因此,分析某一特定行为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测量各因素对行为意影响。对行为意愿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个体对某一行为的评价态度;对主观规范的衡量和认知;以及对实施行为的知觉行制的判断。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愿随着行为态度的提高、社会环重要群体的支持和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力的增强而增大,行为意愿越强,行为的可能性也越高。
个体则倾向于顺从领导意愿,给领导“面子”,因为给领导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当发布公益众筹的社群与个体存在较强关系时,个人所感知到的社群压力会特别大,Schervish 和 Havens(1997)发现当亲戚群体或朋友群体对个体提出劝募请求时,个体将绝大部分收入进行捐赠[274]。Booth,Higgins 和 Cornelius(1989)发现,拒绝同伴们重视的项目捐赠不仅会危害个人声望更会影响个人与同伴间的关系[273, 275]。对个人而言,离开关系密切群体所带来的代价是昂贵的,为了不被群体抛弃,为了在群体中得到认同和赞许,个人会实施捐赠从而拉近和巩固群体地位。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0:面子意识在社群动力特征感知与捐赠意愿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此外,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相关文献中面子意识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调节效应研究对本文的研究贡献不显著,为了提高针对性,本研究未考虑面子意识对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2.3 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1519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
【部分图文】:
论被称为“场的理论”,通过机体在外界环境刺应产生的原因,这种认知并非是部分的、单认识,包括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联系,期待这一形态上成立的。基于认知理论下的 为反应之间的心理结果和过程,“S-O-R”即“-反应”模型如图 2-1,是认知理论中的一种基于对事项的选择、接受、评价、加工等认为倾向。认知理论注重心理过程的探讨,解加工的心理过程。它反对刺激“S”与反应“、思想和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外部环境必然应的产生或改变[4]。在 SOR 模型中,刺激与的感知,这种感知包括情感、动机、态度、行为不仅仅是简单地由环境、特征或它们的的结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定,是最接近行为的决定因素,它反映了个体关于实施某个特定行为的。因此,分析某一特定行为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测量各因素对行为意影响。对行为意愿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个体对某一行为的评价态度;对主观规范的衡量和认知;以及对实施行为的知觉行制的判断。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意愿随着行为态度的提高、社会环重要群体的支持和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力的增强而增大,行为意愿越强,行为的可能性也越高。
个体则倾向于顺从领导意愿,给领导“面子”,因为给领导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当发布公益众筹的社群与个体存在较强关系时,个人所感知到的社群压力会特别大,Schervish 和 Havens(1997)发现当亲戚群体或朋友群体对个体提出劝募请求时,个体将绝大部分收入进行捐赠[274]。Booth,Higgins 和 Cornelius(1989)发现,拒绝同伴们重视的项目捐赠不仅会危害个人声望更会影响个人与同伴间的关系[273, 275]。对个人而言,离开关系密切群体所带来的代价是昂贵的,为了不被群体抛弃,为了在群体中得到认同和赞许,个人会实施捐赠从而拉近和巩固群体地位。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0:面子意识在社群动力特征感知与捐赠意愿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此外,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相关文献中面子意识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调节效应研究对本文的研究贡献不显著,为了提高针对性,本研究未考虑面子意识对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2.3 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卓敏;陈永佳;赖连胜;;网络面子意识的探究及其对社交网络口碑传播意愿的影响[J];营销科学学报;2015年02期
2 陈宇帅;温忠麟;顾红磊;;因子混合模型:潜在类别分析与因子分析的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3期
3 吴道友;朱迪;段锦云;;仁慈领导对员工沉默的影响:组织内自尊和面子的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4年04期
4 代祺;李璟;曹忠鹏;;面子意识在大学生非伦理消费决策中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9期
5 高文珺;陈浩;;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的理论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王洪波;;个人、社群与社会的双重互动——一种关系思维方法论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3年04期
7 施卓敏;曹妙琴;;面子意识对中产阶层奢侈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J];南方经济;2013年03期
8 杨德锋;李清;赵平;卫海英;;商店情感、面子意识与零售商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8期
9 宋晓兵;;感知面子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预测;2012年04期
10 袁少锋;高英;李宝库;;炫耀性消费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俊东;非营利组织感知特性对个人捐赠行为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1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86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