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非回应型采纳:基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09 11:41
  政策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Policy Innovation)主要指的是政策创新在政府或者组织间通过某种渠道传播的动态过程。政策创新扩散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关注度较大的学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策创新的扩散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政策创新扩散更具有紧迫性。从目前的国内研究来看,我国起步较晚,研究数量、案例数量、研究主题等都还有不足,一定程度制约了研究的发展。本文选择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案例,运用事件史方法进行分析,探究我国政策创新扩散的规律。本文首先构建我国政策创新扩散的分析框架。文章首先分析总结了分析西方国家政策创新扩散几种模型,然后结合我国政策创新扩散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政策创新扩散分析框架。分析框架认为,公众需求、社会影响力组织、资源障碍因素和外部压力综合影响了政策创新扩散。其次对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一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早于2006年在四川遂宁采纳,然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本文选取2006-2016年12月31日为时间节点,通过网络查询,截止...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创新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我国政策创新扩散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2.1 政策创新扩散内涵
    2.2 国外学者提出的政策创新扩散分析框架
        2.2.1 内部决定模型
        2.2.2 传播模型
        2.2.3 传播总模型
    2.3 我国政策创新扩散分析框架构建
        2.3.1 “非回应型”采纳
        2.3.2 我国政策创新扩散实践环境
        2.3.3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创新扩散类型
    2.4 我国政策创新扩散的分析框架
        2.4.1 公众需求
        2.4.2 社会影响力组织
        2.4.3 资源/障碍
        2.4.4 外部压力
        2.4.5 修正后的政策创新扩散模型
3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的现状
    3.1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的总体情况
    3.2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的特征
        3.2.1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的时间特征
        3.2.2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的空间特征
4 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扩散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分析单位和数据来源
    4.3 变量测量
    4.4 结果与讨论
    4.5 讨论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公众需求层面存在“非回应型”采纳现象
        5.2.2 社会影响力组织层面存在“非回应型”采纳现象
        5.2.3 政府存在非理性政策采纳现象
    5.3 启示
        5.3.1 政府应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决策
        5.3.2 政府应引入更多主体参与决策
        5.3.3 建立公众、组织和政府决策的联动交流机制
        5.3.4 政府应当引入科学的决策程序
        5.3.5 采取“激励式”创新提高决策有效性
        5.3.6 加强政策采纳的“试点”推广工作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之处
    6.2 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献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2966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966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