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2 17:47
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心理基础,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稳定,以及民族团结和谐发展都要以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为前提。其中,居于我国边疆的跨界民族妇女群体,她们的国家认同往往被人们一概而论,包括其国民身份归属、性别归属政治、群际歧视感知、传统性别观念等问题往往被人们模糊化,从而疏忽她们对国家认同的特殊性。跨界民族妇女是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妇女主体,她们的国家认同状况不仅影响着我国边疆治理,而且对于巩固和扩大国家的合法性基础至关重要。然而,在全球化及现代化的推进下,我国边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影响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潜在因素,削弱国家的整体认同感,从而使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边疆跨界民族妇女的国家认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以增强国家认同理论的实践基础,顺应新时代国家安全给边疆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及新任务。文章以盈江县Z乡为田野调研点,以Z乡跨界民族妇女的国家认同为个案,在收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阐述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演变过程;在搭建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测量维度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分析并归纳出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及具体情况;...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家认同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家认同建构的逻辑
2.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
3. 不同地域视角下的国家认同
4.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国家认同
5. 关于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与难点
(四) 田野点简介
一、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测量维度及概念界定
(一) 国家认同及跨界民族妇女的概念界定
1. 国家认同
2. 跨界民族妇女
(二) 国家认同的测量维度
1. 测量维度
2. 调查框架
3. 分析框架
二、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
(一)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从对国家的疑虑到认知
1. 对中共工作队进驻盈江的抵触
2. 对中共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怀疑
3. 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普遍认知
(二)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国家认同感的逐步疏离
1. 反右派运动:国家认同的初步疏离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认同的进一步疏离
3. “文革”时期:国家认同的选择性疏离
(三)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国家的归属感
1.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
2. “沿边开放”带来“回归潮”
(四)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认同的持续建构
1. 经济发展为国家认同奠定基础
2. 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推动国家认同建构
3. 有力的政治社会化维持和巩固国家认同
三、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 不同年龄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2. 不同职业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3. 不同跨界民族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4. 不同经济收入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5. 不同学历层次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二) 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具体情况分析
1. 对国家疆域的认同情况
2. 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
3. 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情况
4.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情况
(三) 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主要特点
1. 个体差异性与群体普遍性共存
2.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3. 共生性与可建构性相结合
四、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单向跨国婚姻妇女国家认同问题突显
(二) 族际关系矛盾及认同调适难度大
(三) 公民身份与合法权益难以匹配
(四) 宗教文化信仰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重叠交织
(五) 缺乏国家认同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五、影响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现实因素
(一) 边贸发展及现实利益驱使
(二) 群际歧视感知及边界意识清晰
(三) 多重身份认同与性别归属政治
(四) 宗教文化世俗化契合妇女日常生活需求
(五) 传统性别观念束缚
六、巩固和提升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物质利益维护与法治建设双推进
1. 积极解决跨国婚姻妇女的身份认同问题
2. 大力发展经济,为巩固国家认同提供物质基础
3. 依法开展民主政治活动并加强法制教育
(二) 推进族际政治整合并培育妇女的国家意识
1. 积极推进族际政治整合
2. 培育跨界民族妇女的国家意识
3. 增强跨界民族妇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明确国民身份及消解性别归属政治
1. 落实公民身份权利制度化
2. 培育妇女主体意识,打破性别束缚
3. 加强法制建设,拓宽妇女政治权利
(四) 引导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 积极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创新宗教管理工作
2. 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
3. 增强跨界民族妇女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五) 积极发挥乡村政治社会化的宣传作用
1. 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宣传作用
2. 合理发挥妇女同辈团体间的积极影响
3. 充分发挥传统乡村力量的积极作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31232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家认同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家认同建构的逻辑
2.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
3. 不同地域视角下的国家认同
4.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国家认同
5. 关于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 研究方法
2. 创新点与难点
(四) 田野点简介
一、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测量维度及概念界定
(一) 国家认同及跨界民族妇女的概念界定
1. 国家认同
2. 跨界民族妇女
(二) 国家认同的测量维度
1. 测量维度
2. 调查框架
3. 分析框架
二、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历史演变
(一)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从对国家的疑虑到认知
1. 对中共工作队进驻盈江的抵触
2. 对中共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怀疑
3. 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普遍认知
(二)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国家认同感的逐步疏离
1. 反右派运动:国家认同的初步疏离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家认同的进一步疏离
3. “文革”时期:国家认同的选择性疏离
(三)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国家的归属感
1.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
2. “沿边开放”带来“回归潮”
(四)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认同的持续建构
1. 经济发展为国家认同奠定基础
2. 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推动国家认同建构
3. 有力的政治社会化维持和巩固国家认同
三、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 不同年龄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2. 不同职业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3. 不同跨界民族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4. 不同经济收入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5. 不同学历层次群体国家认同情况
(二) 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具体情况分析
1. 对国家疆域的认同情况
2. 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
3. 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情况
4.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情况
(三) 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主要特点
1. 个体差异性与群体普遍性共存
2.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3. 共生性与可建构性相结合
四、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单向跨国婚姻妇女国家认同问题突显
(二) 族际关系矛盾及认同调适难度大
(三) 公民身份与合法权益难以匹配
(四) 宗教文化信仰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重叠交织
(五) 缺乏国家认同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五、影响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现实因素
(一) 边贸发展及现实利益驱使
(二) 群际歧视感知及边界意识清晰
(三) 多重身份认同与性别归属政治
(四) 宗教文化世俗化契合妇女日常生活需求
(五) 传统性别观念束缚
六、巩固和提升盈江县Z乡跨界民族妇女国家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物质利益维护与法治建设双推进
1. 积极解决跨国婚姻妇女的身份认同问题
2. 大力发展经济,为巩固国家认同提供物质基础
3. 依法开展民主政治活动并加强法制教育
(二) 推进族际政治整合并培育妇女的国家意识
1. 积极推进族际政治整合
2. 培育跨界民族妇女的国家意识
3. 增强跨界民族妇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明确国民身份及消解性别归属政治
1. 落实公民身份权利制度化
2. 培育妇女主体意识,打破性别束缚
3. 加强法制建设,拓宽妇女政治权利
(四) 引导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 积极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创新宗教管理工作
2. 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
3. 增强跨界民族妇女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五) 积极发挥乡村政治社会化的宣传作用
1. 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宣传作用
2. 合理发挥妇女同辈团体间的积极影响
3. 充分发挥传统乡村力量的积极作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31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3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