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变量与行动逻辑:邻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23:42
社会稳定风险滥觞于邻避项目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民众的风险感知使他们获得了权益觉醒;而权益诉求的制度化表达效果堪忧,为延伸出民众行动的非制度化转向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知觉的基础上,"领袖人物"的资源动员与媒体的话语塑造,造成邻避情结的激发以及向"力避"行动的转化。所以,基于邻避项目的损害事实,邻避设施和民众的"相处"需要体现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才能从机制上防止抗争事件的再生产;在信息爆炸和网络传播失真逐渐为民众认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有能力弥补信息不对称、促进风险沟通与规避。
【文章来源】:长白学刊. 201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邻避项目损害事实发生与公众权益知觉
(一) 以邻为壑:公众的生活环境、健康和利益受损
(二) 民众呼声:“我们不愿生活在阴影之中”
(三) 凝聚共识:从准群体到显群体的演化
三、权益诉求的制度化效果与非制度化呈现
(一) “体制内”表达:诉求得不到回应或“扭曲回应”
1. 教授的“人大、政协”提案
2. 被搁置的“信访”
3. 被设计的“听证”
(二) 集体行动:向非制度化表达的转向
1.“领袖人物”一呼百应与“线上线下疯狂蔓延”
2. 非制度化表达的涟漪效应
四、媒体塑造与公众行动选择
(一) 媒体渲染
1. 草根活动者在网络上的宣传博弈
2. 信息传导中的风险发酵与放大
3. 对政府的不信任与怨恨情绪
(二) 公众的行动选择
1. 不足风险认识下的补偿性抗争行为
2. 充分风险感知下的拒绝性抗争行为
3. 温和型对抗优先的策略性抗争行为
4. 民众抗争实践中的模仿性抗争行为
余论
本文编号:3154668
【文章来源】:长白学刊. 201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邻避项目损害事实发生与公众权益知觉
(一) 以邻为壑:公众的生活环境、健康和利益受损
(二) 民众呼声:“我们不愿生活在阴影之中”
(三) 凝聚共识:从准群体到显群体的演化
三、权益诉求的制度化效果与非制度化呈现
(一) “体制内”表达:诉求得不到回应或“扭曲回应”
1. 教授的“人大、政协”提案
2. 被搁置的“信访”
3. 被设计的“听证”
(二) 集体行动:向非制度化表达的转向
1.“领袖人物”一呼百应与“线上线下疯狂蔓延”
2. 非制度化表达的涟漪效应
四、媒体塑造与公众行动选择
(一) 媒体渲染
1. 草根活动者在网络上的宣传博弈
2. 信息传导中的风险发酵与放大
3. 对政府的不信任与怨恨情绪
(二) 公众的行动选择
1. 不足风险认识下的补偿性抗争行为
2. 充分风险感知下的拒绝性抗争行为
3. 温和型对抗优先的策略性抗争行为
4. 民众抗争实践中的模仿性抗争行为
余论
本文编号:3154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