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隐私政策发展研究 ——基于新旧《微信隐私保护指引》的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1 07:3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大量即时通讯APP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日常社交服务。微信作为当前用户量最大、月活跃数最大的即时通讯APP,使得人们日常沟通、交流更加便捷。但是,微信用户个人信息泄漏等问题的发生,逐渐引发了微信的“信任危机”,在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微信服务商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对微信隐私政策文本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为了进一步梳理出微信隐私政策的发展脉络,探析出微信隐私政策文本尚存的不足,本文将对V6.5.16版微信隐私政策和V7.0.9版微信隐私政策进行文本的对比分析。首先,对微信隐私政策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奠定本文研究的基础;其次,交代微信以及微信隐私政策的发展历程,对两个版本隐私政策的出台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寻出二者的关联性和区别;再次,微信新旧隐私政策文本内容的对比分析,挖掘出微信隐私政策的发展脉络,在此背景之下,对微信隐私政策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揭露出微信隐私政策文本发展过程中的漏洞;最后,根据微信隐私政策文本存在的问题提炼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试图进一步完成微信隐私政策的修订和完善。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PP权限滥用占样本总数的对比
27图4-2微信和QQ隐私政策内容对比图受欢迎的两种APP,笔者就二者的隐私政策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二者的隐私政策文本内容基本一致,套用至任何一个微信中都能够适用,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微信中共享位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收集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引发用户对自身位置信息的担忧,但是在微信隐私政策中对这方面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此外,通过调查问卷可知,用户普遍认为微信等APP的隐私政策的内容同质化的特征明显,缺乏针对性,导致用户对这些隐私政策的信任度较低,对自身隐私安全还存在疑虑。
28图4-3您认为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有针对性吗?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2%的调查对象很不同意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有针对性这一观点,31%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一观点,38%的调查对象对这一观点持中立态度,仅有7%的调查对象同意这一观点,另外12%的调查对象很同意这一观点。综上,只有19%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等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有针对性,43%的调查对象明确认为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并没有针对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微信等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同质化相对较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此外,通过对微信以及QQ的隐私政策文本的解读发现,微信的隐私政策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规定,例如信息的收集、储存等,却忽略了微观层面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例如目前微信都需要进行实名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并且类似APP的隐私政策内容大体相同。4.1.2微信隐私政策存在强制性,操作缺乏人性化当我们首次登陆或是登录更新过版本的微信时,首页都会跳出隐私保护政策内容和指引,要求我们对其进行阅读并点击“同意”或是“不同意”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微信在点击“不同意”之后,提示会影响后续的使用,用户的体验感由此降低,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微信的隐私政策存在强制性,导致用户不得不同意隐私政策中的内容;此外,微信隐私政策中的相关内容也体现出了其强制性特征,例如必须获取用户的位置、手机通讯录以及通话记录等。在针对用户的问卷调查中,亦发现用户对微信的隐私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不满,侧面反映了微信隐私政策的强制性以及人性化的缺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实证研究——以微信平台为例[J]. 朱侯,李佳纯. 现代情报. 2020(03)
[2]论网络隐私政策的效力——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J]. 王叶刚. 比较法研究. 2020(01)
[3]医疗问诊APP隐私政策的认知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J]. 张玥,王坚,朱庆华.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6)
[4]社交媒体隐私政策文本研究——基于Facebook与微信的对比分析[J]. 唐远清,赖星星. 新闻与写作. 2018(08)
[5]智能手机用户隐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第三方应用程序“隐私条款”的分析[J]. 何培育,王潇睿.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10)
[6]我国移动APP隐私保护政策研究——基于96个移动应用APP的分析[J]. 朱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7]中美电商网站隐私政策比较研究——以阿里巴巴和Amazon为例[J]. 周拴龙,王卫红. 现代情报. 2017(01)
[8]网络环境下基于隐私政策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 刘百灵,万璐璐,李延晖.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6(09)
[9]搜索引擎企业隐私政策声明研究——以百度与谷歌为例[J]. 范慧茜,曾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10]对我国政府网站隐私政策的评价与分析——基于50家政府网站的调查[J]. 崔旭,郭馨,何颖. 图书馆研究. 2016(02)
硕士论文
[1]电子商务网站用户隐私权保护政策研究[D]. 李琳琳.郑州大学 2018
[2]论自媒体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D]. 李婷婷.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微信朋友圈的个人隐私保护研究[D]. 杨松儒.内蒙古大学 2014
[4]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保护策略研究[D]. 徐嘉靖.广东工业大学 2014
[5]中美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隐私权保护制度比较研究[D]. 牟凡.南京大学 2012
[6]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研究[D]. 张坤晶.武汉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35759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PP权限滥用占样本总数的对比
27图4-2微信和QQ隐私政策内容对比图受欢迎的两种APP,笔者就二者的隐私政策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二者的隐私政策文本内容基本一致,套用至任何一个微信中都能够适用,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微信中共享位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收集到用户的个人信息,引发用户对自身位置信息的担忧,但是在微信隐私政策中对这方面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此外,通过调查问卷可知,用户普遍认为微信等APP的隐私政策的内容同质化的特征明显,缺乏针对性,导致用户对这些隐私政策的信任度较低,对自身隐私安全还存在疑虑。
28图4-3您认为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有针对性吗?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2%的调查对象很不同意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有针对性这一观点,31%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一观点,38%的调查对象对这一观点持中立态度,仅有7%的调查对象同意这一观点,另外12%的调查对象很同意这一观点。综上,只有19%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等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有针对性,43%的调查对象明确认为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并没有针对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微信等微信的隐私政策内容同质化相对较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此外,通过对微信以及QQ的隐私政策文本的解读发现,微信的隐私政策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对其进行规定,例如信息的收集、储存等,却忽略了微观层面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例如目前微信都需要进行实名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并且类似APP的隐私政策内容大体相同。4.1.2微信隐私政策存在强制性,操作缺乏人性化当我们首次登陆或是登录更新过版本的微信时,首页都会跳出隐私保护政策内容和指引,要求我们对其进行阅读并点击“同意”或是“不同意”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微信在点击“不同意”之后,提示会影响后续的使用,用户的体验感由此降低,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微信的隐私政策存在强制性,导致用户不得不同意隐私政策中的内容;此外,微信隐私政策中的相关内容也体现出了其强制性特征,例如必须获取用户的位置、手机通讯录以及通话记录等。在针对用户的问卷调查中,亦发现用户对微信的隐私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不满,侧面反映了微信隐私政策的强制性以及人性化的缺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交媒体用户隐私设置行为实证研究——以微信平台为例[J]. 朱侯,李佳纯. 现代情报. 2020(03)
[2]论网络隐私政策的效力——以个人信息保护为中心[J]. 王叶刚. 比较法研究. 2020(01)
[3]医疗问诊APP隐私政策的认知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J]. 张玥,王坚,朱庆华.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9(06)
[4]社交媒体隐私政策文本研究——基于Facebook与微信的对比分析[J]. 唐远清,赖星星. 新闻与写作. 2018(08)
[5]智能手机用户隐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第三方应用程序“隐私条款”的分析[J]. 何培育,王潇睿.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10)
[6]我国移动APP隐私保护政策研究——基于96个移动应用APP的分析[J]. 朱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2)
[7]中美电商网站隐私政策比较研究——以阿里巴巴和Amazon为例[J]. 周拴龙,王卫红. 现代情报. 2017(01)
[8]网络环境下基于隐私政策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 刘百灵,万璐璐,李延晖.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6(09)
[9]搜索引擎企业隐私政策声明研究——以百度与谷歌为例[J]. 范慧茜,曾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10]对我国政府网站隐私政策的评价与分析——基于50家政府网站的调查[J]. 崔旭,郭馨,何颖. 图书馆研究. 2016(02)
硕士论文
[1]电子商务网站用户隐私权保护政策研究[D]. 李琳琳.郑州大学 2018
[2]论自媒体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D]. 李婷婷.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微信朋友圈的个人隐私保护研究[D]. 杨松儒.内蒙古大学 2014
[4]电子商务中用户隐私保护策略研究[D]. 徐嘉靖.广东工业大学 2014
[5]中美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隐私权保护制度比较研究[D]. 牟凡.南京大学 2012
[6]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研究[D]. 张坤晶.武汉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35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3575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