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城市性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1-09-23 17:24
  准确把握城市性,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既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性"做出界定,但大多较为片面,且游走于城市的本原特性与外生特性之间。实际上,城市集"正面性"与"负面性"于一体,兼具空间、经济、社会和组织四个维度,具有"两极四维"特性。主流的"层级治理、分权治理和合作治理"等城市治理实践,只是回应了城市的部分特性。理想类型的市域社会治理,就是在城市界线以内,依据城市地域特性、立法与行政的相对独立性、权责完备性,发挥城市的正面性、抑制城市的负面性,整体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要做好市域社会治理,一是抑负扬正,以人民性统领城市性,使人民性贯穿"以空间管理为起点、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社会治理为重点、以组织管理为保障"的全过程;二是化整为零,以结构化破解碎片化,整合市域社会治理领导机构,建构市域社会治理的"权责体系";三是赋权增能,增强市域和基层行动主体权能,城市政府要做社会建构的使动者、促动者,培育现代公民和社会,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文章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两极四维”:对“城市性”的深描
    (一)在规模效应与碎片化之间:城市的空间特性
    (二)在资本集聚与贫富极化之间:城市的经济特性
    (三)在异质性与风险性之间:城市的社会特性
    (四)在多样性与控制性之间:城市的组织特性
三、主流的城市治理实践及其对城市性的回应
    (一)三种主流的城市治理模式
         1.科层理性支配下的“层级治理”。
        2.多中心主义下的“分权治理”。
        3.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合作治理”。
    (二)三种城市治理模式对城市性的回应及其不足
四、迈向结构化的、整体性的“市域社会治理”
    (一)抑负扬正:以人民性统领城市的“两极四维”特性
    (二)化整为零:以结构化破解治理碎片化
    (三)赋权增能:以共同体汇聚个体积极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走向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条件论”[J]. 吴晓林.  政治学研究. 2019(04)
[2]城市吸毒群体的社会风险与防范——基于N省789名强制戒毒人员的调查分析[J]. 吴晓林.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1)
[3]分类确权:台湾地区的城市纵向职责体系研究[J]. 吴晓林,罗丹.  社会科学. 2018(07)
[4]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语境中的当代城市权利研究[J]. 赫曦滢.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5]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理论的批判性反思[J]. 吴晓林,侯雨佳.  中国行政管理. 2017(09)
[6]美国地方政府的自治改革运动[J]. 孙群郎,邓先竞.  美国研究. 2016(04)
[7]分权与治理: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综述[J]. 解洪涛.  公共行政评论. 2015(06)
[8]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性”的实证研究[J]. 崔岩.  江苏社会科学. 2013(03)
[9]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J]. 郁建兴,高翔.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5)
[10]区域的“城市性”与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J]. 程必定.  浙江社会科学. 2012(01)



本文编号:3406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06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