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沟通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6 01:47
政府公信力反映了政府获取民众信任的能力,体现着政府的合法性,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客观上加大了政府治理的难度,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突发的公共危机和群体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围观,政府的失信行为被无限放大,政府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信息时代,政府的信息是否能够有效传递,政府与民众是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构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政治沟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信息传递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政府公信力与信息的有效性、沟通的参与性、沟通的回应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政治沟通问题,探讨了政府公信力构建的有效路径。论文的内容主要由绪论和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同时介绍了论文研究使用的方法。第一部分阐释了政府公信力与政治沟通的概念及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明确了政治沟通在政府公信力构建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政治沟通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面临...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政治沟通在政府公信力构建中的作用
二、政治沟通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政治沟通因素分析
(三)政府公信力构建存在的沟通困境分析
三、政治沟通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构建以信息为基础的信任
(二)扩大有效的公众参与,构建以合作为基础的信任
(三)提升沟通反馈的效能,构建以回应为基础的信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中国信用小康指数:83.1 城市治理向信用取经[J]. 鄂璠. 小康. 2018(22)
[2]中国政治信任实证研究:全景回顾与未来展望[J]. 梅立润,陶建武. 社会主义研究. 2018(03)
[3]新媒体时代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策略研究[J]. 李世荣. 才智. 2018(03)
[4]倾听:当前中国政治沟通的薄弱环节——以140个诉求表达事件为例[J]. 杨逍. 国际新闻界. 2017(02)
[5]政府公信力建设(2005—2015):进展、挑战与展望[J]. 崔慧姝,周望. 领导科学. 2016(05)
[6]政府公信力的生成与流失——基于信息论视角的解读[J]. 王昶,王三秀. 理论月刊. 2016(02)
[7]政府信息公开的审视:基于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视角[J]. 刘小康.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8)
[8]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现状及成因——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吕书鹏. 学海. 2015(04)
[9]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别及其原因解析[J]. 薛立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4(12)
[10]反思与重构: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J]. 夏志有.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8)
博士论文
[1]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研究[D]. 张艳青.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我国当代政府信任的比较研究[D]. 许伟.武汉大学 2014
[3]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 郝玲玲.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网络舆情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 吕培亮.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研究[D]. 林艳.燕山大学 2015
[3]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与政府公信力关系的实证研究[D]. 张瑶琼.浙江大学 2010
[4]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研究[D]. 林翔华.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5858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政治沟通在政府公信力构建中的作用
二、政治沟通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发展现状分析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政治沟通因素分析
(三)政府公信力构建存在的沟通困境分析
三、政治沟通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构建以信息为基础的信任
(二)扩大有效的公众参与,构建以合作为基础的信任
(三)提升沟通反馈的效能,构建以回应为基础的信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中国信用小康指数:83.1 城市治理向信用取经[J]. 鄂璠. 小康. 2018(22)
[2]中国政治信任实证研究:全景回顾与未来展望[J]. 梅立润,陶建武. 社会主义研究. 2018(03)
[3]新媒体时代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策略研究[J]. 李世荣. 才智. 2018(03)
[4]倾听:当前中国政治沟通的薄弱环节——以140个诉求表达事件为例[J]. 杨逍. 国际新闻界. 2017(02)
[5]政府公信力建设(2005—2015):进展、挑战与展望[J]. 崔慧姝,周望. 领导科学. 2016(05)
[6]政府公信力的生成与流失——基于信息论视角的解读[J]. 王昶,王三秀. 理论月刊. 2016(02)
[7]政府信息公开的审视:基于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视角[J]. 刘小康. 中国行政管理. 2015(08)
[8]差序政府信任:概念、现状及成因——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吕书鹏. 学海. 2015(04)
[9]政府信任的层级差别及其原因解析[J]. 薛立勇. 南京社会科学. 2014(12)
[10]反思与重构: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J]. 夏志有. 山东社会科学. 2014(08)
博士论文
[1]全面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政治沟通研究[D]. 张艳青.中共中央党校 2017
[2]我国当代政府信任的比较研究[D]. 许伟.武汉大学 2014
[3]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 郝玲玲.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网络舆情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 吕培亮.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研究[D]. 林艳.燕山大学 2015
[3]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与政府公信力关系的实证研究[D]. 张瑶琼.浙江大学 2010
[4]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研究[D]. 林翔华.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58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5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