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网络化治理的叙事重构、中国适用性及理论拓展

发布时间:2021-11-02 12:18
  通过对以往治理叙事的修正和完善,网络化治理在限定适用性、建构主义定位、融合价值与工具两重性等方面完成自身的叙事重构,提升了理论建构的自洽性。基于"结构—行动—问题"的分析框架来看,网络化治理具有一定的中国适用性。辩证地看,由于没有将执政党作为独立变量提取出来以及建构"强国家—弱社会"的分析框架,网络化治理还存在基于中国治理情境的解释局限。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是基于中国治理经验背景下对网络化治理进行的拓展性解释和理论建构,其中,"中心—耦合"型关系是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的关系形态。 

【文章来源】:行政论坛. 2020,27(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网络化治理的叙事重构、中国适用性及理论拓展


网络化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分析示意图

示意图,党政,示意图,组织关系


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的关系形态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多中心治理关系,而是执政党领导、政府组织主导下,涵盖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中心—耦合”型关系(见图2)。“中心—耦合”型关系中的“中心”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各级党组织,它们在治理网络中具有“元治理”的作用;“中心—耦合”型关系中的“耦合”是指,以执政党为代表的政治系统、以政府组织为代表的行政系统以及以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系统之间形成价值共享、功能互补、资源依赖、互相支持、互相调节、互相促进的良性动态关系。从整体上看,“中心—耦合”型关系是一个复杂、动态、调适的治理系统,由垂直组织关系和横向组织关系共同组成。具体来说,“中心—耦合”型关系,是一种非对称性权力分布的关系。1. 从整体上看,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是一个复杂、动态、调适的治理系统,由不同层级的党组织、政府组织以及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关系结构看,在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中,既存在垂直组织关系,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关系、政府组织关系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横向组织关系,如同级的党组织关系、同级的政府组织关系以及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等。在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过程中,每个组织在保留本组织目标的同时,需要根据共享的基本共识,调适本组织目标和网络化治理总目标之间的张力,因此,执政党及政治系统的领导力、组织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一般来说,衡量党政主导型网络化治理的治理效能,并非完全由执政党及政治系统的决定,也不是各个子系统的治理效能简单相加,而是取决于党政主导下各个子系统相互调适而形成的整体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层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 李辉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10)
[2]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 景跃进.  探索与争鸣. 2019(08)
[3]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优势、困境及其化解[J]. 张爱军,张媛.  江淮论坛. 2019(04)
[4]派生型组织: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形态的组织分析[J]. 史普原,李晨行.  社会学研究. 2018(04)
[5]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的政府职能创新与启示[J]. 吴春梅,翟军亮.  行政论坛. 2014(01)
[6]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J]. 陈明明.  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9(00)
[7]新地方主义、参与及网络化社区治理[J]. 格里·斯托克,游祥斌.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
[8]德国学者迈尔谈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新变化与“公民社会模式”[J]. 张文成.  国外理论动态. 2000(07)
[9]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 鲍勃·杰索普,漆蕪.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9(01)

博士论文
[1]走向网络化治理:社会治理的发展进路及困境破解[D]. 陈亮.吉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71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471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f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