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
发布时间:2021-11-21 05:31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共情与民族团结
(一)共情意涵的演化及其理论要素
(二)共情理论与民族团结的关联性
二、共情理论与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
(一)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两条路径
(二)优化悟得生成路径需要共情效应发力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考量
(一)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
(三)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众传播视角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艺路径探析[J]. 严庆,姜术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8)
[2]拓展接触与族际接触意愿:自我表露和接触重要性感知、族际信任、共情的序列中介作用[J]. 阿巴拜克热·哈力克,王昌成,石宽宽. 心理科学. 2019(03)
[3]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青海莫多寺曼巴扎仓的医学民族志研究[J]. 范长风. 医学与哲学. 2019(05)
[4]基于心理发展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J]. 严秀英,谭志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5]新疆高等院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民族团结教育的调研报告[J]. 殷剑平,安洁,艾合买提·艾买提. 校园心理. 2016(03)
[6]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浅析[J]. 殷剑平.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04)
[7]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心理过程分析[J]. 殷剑平. 新疆社科论坛. 2015(06)
[8]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共情困境分析——基于贵州H县的调查[J]. 吴开松,徐晓晨,李华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9]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基于文化互动心理研究的初步分析[J]. 常永才,John W.Berry. 民族教育研究. 2010(06)
[10]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 彭小兰,童建军. 江汉论坛. 2009(03)
本文编号:3508873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共情与民族团结
(一)共情意涵的演化及其理论要素
(二)共情理论与民族团结的关联性
二、共情理论与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
(一)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两条路径
(二)优化悟得生成路径需要共情效应发力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考量
(一)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
(三)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众传播视角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艺路径探析[J]. 严庆,姜术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08)
[2]拓展接触与族际接触意愿:自我表露和接触重要性感知、族际信任、共情的序列中介作用[J]. 阿巴拜克热·哈力克,王昌成,石宽宽. 心理科学. 2019(03)
[3]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青海莫多寺曼巴扎仓的医学民族志研究[J]. 范长风. 医学与哲学. 2019(05)
[4]基于心理发展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J]. 严秀英,谭志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5]新疆高等院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助力民族团结教育的调研报告[J]. 殷剑平,安洁,艾合买提·艾买提. 校园心理. 2016(03)
[6]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心理教育浅析[J]. 殷剑平.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04)
[7]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心理过程分析[J]. 殷剑平. 新疆社科论坛. 2015(06)
[8]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共情困境分析——基于贵州H县的调查[J]. 吴开松,徐晓晨,李华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9]从文化认同与涵化视角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深化——基于文化互动心理研究的初步分析[J]. 常永才,John W.Berry. 民族教育研究. 2010(06)
[10]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 彭小兰,童建军. 江汉论坛. 2009(03)
本文编号:3508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50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