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抗争中地方政府的选择性回应逻辑研究 ——基于3个地方政策抗争案例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9 11:24
当代转型社会结构下,由新旧矛盾激烈碰撞诱发的公民政策抗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国地方政策的最终走向,并对地方政府政策回应能力的提升作出要求。通常来说,政策抗争主要指政策受损者以强硬行动迫使政策主体或政策受惠者改变其政策行为偏好,以实现左右公共政策目标的目的。其矛头直接指向地方政府的政策态度行为,强调政策受众的抗争意图。我国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基层实践者,其深嵌于社会现实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最易成为公民政策抗争的直接焦灼对象。受困于“官僚极权与民主回应”、“绩效考核与秩序稳定”以及“政策疲软与参与过度”间的现实回应悖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抗争回应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在频发政策抗争过程中的选择性回应行为及其内在互动逻辑,就成为文章重点研究主题。文章将地方政府的政策抗争多元回应博弈作为研究起点,具体分析其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价值悖论、动机悖论和效果悖论。研究认为,公共政策抗争是公民基于官民利益博弈,在极端情境下采取激烈行动倒逼政府回应公民诉求的结果,而政府在此过程中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风险成本-经济效益”最优化。文章由此采用混合定性研究法,基于文献研究及深度调研,对3个作用于...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地方政府选择性回应三维模型??
应选择案例的比较分析??6.1政府选择性回应的差异性??如前文所述,本文通过纵横比较地方政府在“S镇城中村征拆”、“Z镇子弟学校关停”??以及“Y镇动迁房产权纠纷”3个政策抗争事件中的回应选择,深入剖析了“官民利益一致??程度”、“绩效责任风险阈值”和“政策抗争聚合黏性”3个关键因子在不同情境中对地方政??府回应选择行为的作用逻辑。从回应结果看,3个政策抗争事件中的地方政府,最终分??别表现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回应选择,其选择性回应模型总分值分别为3??分、6分和7分,见图6-1.??3?产权纠纷⑴麵工学联停(6、)??1??a2??屋?i?K??度??n?1^-織城中村改造(3)??官民拆求统一度?0?问责风脸规避度??资料来源:笔者研宄成果??图6.1地方政府政策抗争回应结果比较??Fig.?6.1?A?Comparison?of?Local?Governments,?Response?Results?in?Policy?Struggles??6.1.1回应速度??就地方政府的政策抗争回应速度来看,政策抗争是一个从政策受众提出政策诉求到??政府最终回应选择的演化过程,呈现出“倒U型”的从冲突酝酿、到某一导火点爆发再到??逐渐消解的渐进过程。在政策抗争的每一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与抗争公民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互动。互动中,抗争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地方政府则会??根据不同程度的互动结果调整其回应动机,最终在主导性因素影响下做出相应的回应选??择。在“S镇城中村征拆”、“Z镇子弟学校关停”和“Y镇动迁房产权纠纷”政策抗争事件??中,从矛盾冲突产生、政策抗争爆发到地方政府最
第72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回应选择,其选择性回应模型总分值分别为3分、6分和7分,??见图7-1.??3?纠纷⑴沏虹学贼停(气)??政?1??I?2??S?i?^?丄人??度??n?,癍城中衬艇(3)??3k^Sr^3??官民诉求统一度?0?问责风脸规避度??资料来源:笔者研宄成果??图7.1地方政府政策抗争回应结果比较??Fig.?7.1?A?Comparison?of?Local?Governments,?Response?Results?in?Policy?Struggles??研究还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在“官民利益一致程度”、“绩效责任风险阈值”和“政策抗??争聚合黏性”3个核心因子作用下,会尽可能做出其认知判断范围内认为风险收益比最小??的抗争回应选择,但这个最佳的回应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政府现实能力和条件的??框制。事实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抗争回应选择涵盖了其对政策抗争行动认知、反应、调??控等一系列行动和能力,并且在抗争行动终结前,地方政府的回应选择会在与抗争环境??的往返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但最终会在“官民利益一致程度”、“绩效责任风险阈??值”和“政策抗争聚合黏性”三维组合的综合反应作用下做出最后的回应程度选择。客观??而言,我国尚待成熟的公民精神以及日益伸张的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尽管地方??政府会基于潜在风险收益判断而尽可能作出“理性”、“正确”的政策抗争回应选择,但??其对公民政策抗争中的利益诉求回应,根本上仍需要以人道主义、法律规范、顶层政策??设计为基本行为准则,地方政府的回应选择既不应受民意挟持而无原则地满足公民一切??要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出事”治理:地方政府软化钉子户的行动逻辑——基于江苏省A市3个社区的实践考察[J]. 武小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环境维权升级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困境与改善[J]. 王华薇. 理论探讨. 2018(06)
[3]底层弱者的“武器”:个体表演、例外话语和身体暴力[J]. 林仲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4]哪些人更可能认同并走向维权抗争——政治效能感视角的分析[J]. 肖唐镖,易申波.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9)
[5]弱者抗争行为负效应的衍生、导流与阻断[J]. 徐彬. 学习论坛. 2018(08)
[6]基层政府的“不出事”逻辑:境遇、机理与治理[J]. 杨建国.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8)
[7]理解邻避冲突中政府回应的差异化模式:基于城市治理的视角[J]. 孙小逸.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8]邻避风险社会放大过程中的政府信任:从流失到重构[J]. 辛方坤.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9]回应型政治: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权力范式[J]. 季燕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10]西方社会运动发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的审视[J]. 李强彬,赵萌雅. 天津社会科学. 2018(02)
本文编号:3544330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地方政府选择性回应三维模型??
应选择案例的比较分析??6.1政府选择性回应的差异性??如前文所述,本文通过纵横比较地方政府在“S镇城中村征拆”、“Z镇子弟学校关停”??以及“Y镇动迁房产权纠纷”3个政策抗争事件中的回应选择,深入剖析了“官民利益一致??程度”、“绩效责任风险阈值”和“政策抗争聚合黏性”3个关键因子在不同情境中对地方政??府回应选择行为的作用逻辑。从回应结果看,3个政策抗争事件中的地方政府,最终分??别表现出“轻、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回应选择,其选择性回应模型总分值分别为3??分、6分和7分,见图6-1.??3?产权纠纷⑴麵工学联停(6、)??1??a2??屋?i?K??度??n?1^-織城中村改造(3)??官民拆求统一度?0?问责风脸规避度??资料来源:笔者研宄成果??图6.1地方政府政策抗争回应结果比较??Fig.?6.1?A?Comparison?of?Local?Governments,?Response?Results?in?Policy?Struggles??6.1.1回应速度??就地方政府的政策抗争回应速度来看,政策抗争是一个从政策受众提出政策诉求到??政府最终回应选择的演化过程,呈现出“倒U型”的从冲突酝酿、到某一导火点爆发再到??逐渐消解的渐进过程。在政策抗争的每一发展阶段,地方政府与抗争公民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互动。互动中,抗争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地方政府则会??根据不同程度的互动结果调整其回应动机,最终在主导性因素影响下做出相应的回应选??择。在“S镇城中村征拆”、“Z镇子弟学校关停”和“Y镇动迁房产权纠纷”政策抗争事件??中,从矛盾冲突产生、政策抗争爆发到地方政府最
第72页?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重”三种不同程度的回应选择,其选择性回应模型总分值分别为3分、6分和7分,??见图7-1.??3?纠纷⑴沏虹学贼停(气)??政?1??I?2??S?i?^?丄人??度??n?,癍城中衬艇(3)??3k^Sr^3??官民诉求统一度?0?问责风脸规避度??资料来源:笔者研宄成果??图7.1地方政府政策抗争回应结果比较??Fig.?7.1?A?Comparison?of?Local?Governments,?Response?Results?in?Policy?Struggles??研究还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在“官民利益一致程度”、“绩效责任风险阈值”和“政策抗??争聚合黏性”3个核心因子作用下,会尽可能做出其认知判断范围内认为风险收益比最小??的抗争回应选择,但这个最佳的回应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政府现实能力和条件的??框制。事实上,地方政府的政策抗争回应选择涵盖了其对政策抗争行动认知、反应、调??控等一系列行动和能力,并且在抗争行动终结前,地方政府的回应选择会在与抗争环境??的往返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但最终会在“官民利益一致程度”、“绩效责任风险阈??值”和“政策抗争聚合黏性”三维组合的综合反应作用下做出最后的回应程度选择。客观??而言,我国尚待成熟的公民精神以及日益伸张的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尽管地方??政府会基于潜在风险收益判断而尽可能作出“理性”、“正确”的政策抗争回应选择,但??其对公民政策抗争中的利益诉求回应,根本上仍需要以人道主义、法律规范、顶层政策??设计为基本行为准则,地方政府的回应选择既不应受民意挟持而无原则地满足公民一切??要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出事”治理:地方政府软化钉子户的行动逻辑——基于江苏省A市3个社区的实践考察[J]. 武小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环境维权升级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困境与改善[J]. 王华薇. 理论探讨. 2018(06)
[3]底层弱者的“武器”:个体表演、例外话语和身体暴力[J]. 林仲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4]哪些人更可能认同并走向维权抗争——政治效能感视角的分析[J]. 肖唐镖,易申波.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9)
[5]弱者抗争行为负效应的衍生、导流与阻断[J]. 徐彬. 学习论坛. 2018(08)
[6]基层政府的“不出事”逻辑:境遇、机理与治理[J]. 杨建国.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8)
[7]理解邻避冲突中政府回应的差异化模式:基于城市治理的视角[J]. 孙小逸.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8]邻避风险社会放大过程中的政府信任:从流失到重构[J]. 辛方坤.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8)
[9]回应型政治: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权力范式[J]. 季燕霞.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10]西方社会运动发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的审视[J]. 李强彬,赵萌雅. 天津社会科学. 2018(02)
本文编号:3544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54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