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2-03-12 07:28
党中央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要求,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议题,学术界分别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阐释,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从实践上总结和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的研究可从如下三方面推进:理论上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涵研究;时间上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空间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党中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的阐释
二、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解读。
1.从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词内涵视角的解读。
2.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解读。
3.从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视角进行的解读。
三、从实践上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层面的实施路径建议研究。
(二)中观层面的经验总结和路径探讨。
(三)微观层面的实证案例研究。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路径探讨
(一)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研究。
(二)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
(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 王延中,章昌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2]互惠与共融:共食习俗中的族际互动生态——基于贵州省怎雷村的调查与分析[J]. 袁东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3]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 郝亚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郑大发. 中国政协. 2019(08)
[5]习近平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研究[J]. 张文晓.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6]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J].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5)
[7]互动、支持、认同: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构建[J]. 陈纪,朱珊.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8(05)
[8]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J]. 赵月梅. 民族研究. 2018(04)
[9]“民族互嵌”视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浙江省宁波市ZL社区民族工作为例[J]. 乌小花,乔国存.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 姜永志,白红梅,李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7)
本文编号:3645854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4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从理论渊源、思想轨迹上对党中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的阐释
二、从学理上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界定与内在逻辑解读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解读。
1.从交往、交流、交融的语词内涵视角的解读。
2.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解读。
3.从民族学人类学理论视角进行的解读。
三、从实践上探索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层面的实施路径建议研究。
(二)中观层面的经验总结和路径探讨。
(三)微观层面的实证案例研究。
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路径探讨
(一)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研究。
(二)拓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时性研究。
(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时性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 王延中,章昌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2]互惠与共融:共食习俗中的族际互动生态——基于贵州省怎雷村的调查与分析[J]. 袁东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3]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 郝亚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郑大发. 中国政协. 2019(08)
[5]习近平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研究[J]. 张文晓.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6]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J].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5)
[7]互动、支持、认同: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构建[J]. 陈纪,朱珊.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8(05)
[8]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J]. 赵月梅. 民族研究. 2018(04)
[9]“民族互嵌”视域下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浙江省宁波市ZL社区民族工作为例[J]. 乌小花,乔国存.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10]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 姜永志,白红梅,李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7)
本文编号:3645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4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