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移民社区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以陕南G社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7-20 15:57
易地搬迁移民社区在实现居住空间变革的同时,也使原有的互助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礼仪空间、心理文化空间、娱乐休闲空间走向瓦解,面临从乡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新型文化空间的构建遵循了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外生型"官治"治理和社群自下而上的内生型"自治"治理逻辑,一方面,作为外生型的行政治理机制的公共文化嵌入,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的修建、文化资源的下乡、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社区文化共同体的重构,国家通过文化的柔性治理技术将社区作为国家治理单元,奠定了国家政权稳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内生型的自我治理机制的村落文化的延续,通过船桥会的延续、农民丰收节的开展等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和自发的社交聚落,有效应对文化失调导致的个体化焦虑,通过增加集体记忆塑造社区共同体的情感能量,从而实现社区空间的文化治理。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唯有加强外生型他治与内生型自治的协同治理,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上下互动的和谐社区,实现社区治理的善治。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搬出大山:空间置换与乡土文化断裂
1. 互帮互助空间的瓦解: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
2. 社会交往空间的瓦解:楼梯的阻隔与封闭
3. 婚丧礼仪空间的瓦解:灵魂的“无处安放”
4. 心理文化空间的瓦解:角色认同的困惑
5. 娱乐文化空间的瓦解:闲暇生活方式的失落
三、文化空间重塑:移民社区文化治理实践
1. 国家权力的下沉:外生型的他治实践
2. 村落公共文化的延续:内生型的自治实践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空间再造与社会融入——基于陕西省西乡县的田野考察[J]. 郑娜娜,许佳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J]. 李军明,向轼.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5)
[3]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J]. 韩鹏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03)
[4]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文化治理[J]. 张良. 社会主义研究. 2017(04)
[5]社会记忆与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整合——以江苏省Y市B社区为例[J]. 赵呈晨. 中国农村观察. 2017(03)
[6]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J]. 周恩宇,卯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7]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J]. 吴理财,贾晓芬,刘磊. 社会治理. 2015(02)
[8]加速农村城市化:风险高于机遇[J]. 姚新勇. 探索与争鸣. 2011(02)
[9]再论“文化空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之二[J].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09(05)
[10]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及其可能——一个街道社区的共同体生活再造[J]. 胡位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本文编号:3664291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搬出大山:空间置换与乡土文化断裂
1. 互帮互助空间的瓦解:社会支持网络的断裂
2. 社会交往空间的瓦解:楼梯的阻隔与封闭
3. 婚丧礼仪空间的瓦解:灵魂的“无处安放”
4. 心理文化空间的瓦解:角色认同的困惑
5. 娱乐文化空间的瓦解:闲暇生活方式的失落
三、文化空间重塑:移民社区文化治理实践
1. 国家权力的下沉:外生型的他治实践
2. 村落公共文化的延续:内生型的自治实践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易地搬迁移民社区的空间再造与社会融入——基于陕西省西乡县的田野考察[J]. 郑娜娜,许佳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2]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J]. 李军明,向轼. 广西民族研究. 2018(05)
[3]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J]. 韩鹏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8(03)
[4]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文化治理[J]. 张良. 社会主义研究. 2017(04)
[5]社会记忆与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整合——以江苏省Y市B社区为例[J]. 赵呈晨. 中国农村观察. 2017(03)
[6]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一项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的分析[J]. 周恩宇,卯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7]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J]. 吴理财,贾晓芬,刘磊. 社会治理. 2015(02)
[8]加速农村城市化:风险高于机遇[J]. 姚新勇. 探索与争鸣. 2011(02)
[9]再论“文化空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哲学问题之二[J]. 向云驹. 民间文化论坛. 2009(05)
[10]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及其可能——一个街道社区的共同体生活再造[J]. 胡位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本文编号:3664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66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