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变现的乡土逻辑:基于“有参与无合作”现象的分析及超越
发布时间:2023-05-19 22:33
广大基层群体对于政策实施的参与问题,是研究公共政策在乡土社会变现的核心议题。本研究基于对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反思,建立起高品质的政策变现与农民参与关系的理想类型与分析框架,并依托对两个案例的定性分析,研究乡土社会中农民对政策实施的参与是如何实现、何以实现的。本研究通过对案例中规则设计、组织安排、议题设置、激励动员四个环节的分析发现,政策实施中的农民参与表现为"有参与无合作"的状态,而这一状态是"重参与轻合作"的施行者行为与"能参与难合作"的目标群体行为共同造成的。"有参与无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乡土社会中政策变现品质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会削弱政策变现品质的伴生问题。打通公共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追求"有参与有合作",既是提升公共政策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激发基层活力的重要途径。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乡土社会中的“政策变现”:研究议题与文献回顾
二、政策变现与农民参与:逻辑框架的构建
(一)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反思
(二)政策变现品质与农民参与间关系的类型学分析
(三)农民参与与政策变现分析框架的建构
三、有参与无合作:农民参与的现实表现与行为分析
(一)两个案例的表述
1. 安平县精准识别政策实施中大豆口村低保户评定案例。
2. 合阳县规模产业发展中北沟村推进规模种植的案例。
(二)如何实现:对农民参与的分析
1.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规则设计。
2.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组织安排。
3.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议题设置。
4.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动员激励。
5.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总体面貌。
(三)何以实现:造成政策实施“有参与无合作”的主体行为分析
1. 重参与轻合作:政策施行者行为分析。
2. 能参与难合作:政策实施目标群体行为分析。
四、“有参与无合作”下政策变现的品质与效率
(一)“有参与无合作”下政策变现的部分实现
1. 高效率实现政策扎实落地。
2. 实现“政策下乡”的快速与可行路径。
3. 在农民认识缺乏情况下实现“跨越式”前进。
(二)“有参与无合作”对政策变现的影响
1. 政策施行者“管道式视野”,对乡土实际关注不足。
2. 农民主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难以建立高度的政策共识。
3. 难以有效应对政策实施风险,形成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
4. 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难以强化,不利于实现多元治理。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编号:3819995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乡土社会中的“政策变现”:研究议题与文献回顾
二、政策变现与农民参与:逻辑框架的构建
(一)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反思
(二)政策变现品质与农民参与间关系的类型学分析
(三)农民参与与政策变现分析框架的建构
三、有参与无合作:农民参与的现实表现与行为分析
(一)两个案例的表述
1. 安平县精准识别政策实施中大豆口村低保户评定案例。
2. 合阳县规模产业发展中北沟村推进规模种植的案例。
(二)如何实现:对农民参与的分析
1.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规则设计。
2.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组织安排。
3.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议题设置。
4.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动员激励。
5. 政策实施中农民参与的总体面貌。
(三)何以实现:造成政策实施“有参与无合作”的主体行为分析
1. 重参与轻合作:政策施行者行为分析。
2. 能参与难合作:政策实施目标群体行为分析。
四、“有参与无合作”下政策变现的品质与效率
(一)“有参与无合作”下政策变现的部分实现
1. 高效率实现政策扎实落地。
2. 实现“政策下乡”的快速与可行路径。
3. 在农民认识缺乏情况下实现“跨越式”前进。
(二)“有参与无合作”对政策变现的影响
1. 政策施行者“管道式视野”,对乡土实际关注不足。
2. 农民主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难以建立高度的政策共识。
3. 难以有效应对政策实施风险,形成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
4. 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难以强化,不利于实现多元治理。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编号:3819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81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