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征地行为中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6:25

  本文关键词:征地行为中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环境中,面对多源信息的符号幻象性、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性,以及“E社会传播”所带来的信息现代传播方式等新的变化,地方政府经受着多重考验和严峻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在征地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形象差异化问题,即地方政府的形象会因主体的意识判断、舆论影响、价值取向等差异,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刻画”结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不仅为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宏观性指导,也为在自媒体时代下被多重“刻画”的地方政府形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促使地方政府对大众传媒与网络传媒下的信息深入关注、主动使用、全面认知与反馈采取新的应对措施。基于此,本研究着眼于失地农民、网民、公众的不同视角,构建了地方政府的三类形象分层,即地方政府的实体形象、虚拟形象以及公众形象;两路传播机理,即信息的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五个假设。研究表明失地农民、网民和公众三个群体在利益补偿、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就业安置等维度,对地方政府形象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基于此,本文遵循现代治理重在修复较大差异的原则,针对人际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构建“沟通—协商—反馈”的互动模式建议;针对网络传播机理中的信息扭曲问题,提出了“地方政府—农民—社会”多元参与的建议;针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等问题,提出了“国家—社会—个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而形成地方政府形象的认知共识。
【关键词】:征地行为 地方政府 形象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9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9-12
  • 一、 选题缘起9-11
  • 二、 研究意义11-12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述评12-16
  • 一、 研究现状12-15
  • 二、 研究述评15-16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16-17
  • 一、 研究方法16-17
  • 二、 研究框架17
  • 第四节 研究的关键点和主要创新17-19
  • 一、 研究的关键点17-18
  • 二、 创新之处18-19
  • 第一章 现代国家治理与政府形象19-26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观19-20
  • 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观的基本思想19-20
  • 二、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意义20
  • 第二节 政府形象与现代国家治理20-24
  • 一、 政府形象的基本理论20-23
  • 二、 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梳理23-24
  • 三、 政府形象塑造的治理意义24
  • 本章小结24-26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形象的分层和形成26-32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形象的分层26-29
  • 一、 失地农民的视角:地方政府的实体形象27-28
  • 二、 网民的视角:地方政府的虚拟形象28
  • 三、 公众的视角:地方政府的公众形象28-29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形象的形成29-31
  • 一、 人际传播机理下地方政府形象的形成30
  • 二、 网络传播机理下地方政府形象的形成30-31
  •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征地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形象异化的实证分析32-39
  • 第一节 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形象异化的研究假设32-34
  • 一、 土地征收中的核心议题32-33
  • 二、 本研究的五个基本假设33-34
  • 第二节 不同群体代表对地方政府形象的认知及可信度分析34-36
  • 一、 基于三大群体代表的小样本预检验34-35
  • 二、 基于三大群体样本扩大后的再检验35-36
  • 第三节 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研究结果36-38
  •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形象修复:优化治理机制的探讨39-43
  • 第一节 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结果分析与治理导向39-41
  • 一、 征地过程中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的结果分析39-40
  • 二、 地方政府形象差异化的治理导向40-41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形象的现代化治理修复建议41-42
  • 一、 建构“沟通—协商—反馈”的互动模式,侧重意见的及时疏导41-42
  • 二、 加强“地方政府—农民—社会”的多元参与,突出信息的透明公开42
  • 三、 践行“国家-社会-个人”核心价值观,形成形象认知共识42
  • 本章小结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捷思;;浅论“自媒体”的法律规制[J];法治研究;2009年11期

2 王;曹林;;“自媒体”是个被夸大的概念[J];当代社科视野;2012年11期

3 许业东;陈驰;;自媒体的权利与义务探究——基于对个人微博的调查和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年32期

4 汤兆武;;论自媒体表达的信度、效度与限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15期

5 郝庆进;;“自媒体”时代我国政治稳定面临的新问题[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熊卫民;;自媒体的影响和冲击[J];民主与科学;2013年06期

7 李丰;蒋红中;;论自媒体的社会功能定位[J];学理论;2014年02期

8 方雪琴;;自媒体使用对网上网下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9 史军;车燕;;浅议网络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J];学习月刊;2006年12期

10 祁雪瑞;;论自媒体对法治的影响及其规范[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玉;;浅析自媒体语境下人际传播的潜变[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2 欧雨路;;从自媒体到反媒体——媒介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初探[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3 张少君;;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大中华区的非合作博弈——以涉及两岸三地媒体的“胖达人”事件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4 叶汉杰;;自媒体时代下保障独立审判的应对方略——以体系化应对思路为逻辑起点[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祥辉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自媒体”革命的政治社会学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黄晓红;“自媒体”时代要靠真诚赢口碑[N];安徽日报;2013年

3 陈杰;自媒体商业价值待挖掘[N];科技日报;2013年

4 记者 唐文之;自媒体如何将影响力变现[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光明网记者 赵刚 本报通讯员 陈鹏 整理;自媒体&传统媒体是互补不是竞争[N];光明日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自媒体繁荣是转型期的特殊现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传媒观察网站“新闻别动队”创始人 新平;自媒体与媒体原子化[N];经济观察报;2013年

8 特约评论员 信海光;微信让手机自媒体商业价值可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张湘彦;自媒体的生存逻辑[N];中国文化报;2013年

10 季诺;自媒体的悖论[N];经济观察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二娜;中华老字号自媒体传播现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丽;自媒体发展及其文化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晨;自媒体崛起背景下的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嬗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贵川;自媒体的功能定位及最优化管控路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永智;自媒体的失范与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5 朱严峰;自媒体伦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6 李星;基于自媒体传播平台下网络涂鸦的创意实现[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邵一婵;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龚倩;论自媒体言论表达权的法律边界[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李亚勇;自媒体赋权失控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10 赵春旭;自媒体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征地行为中地方政府形象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415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