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救济_行政立案阶段的救济_《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行政给付救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政法大学》 2008年
行政给付救济研究
梁怡
【摘要】: 本文在提倡服务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给付行政、服务行政模式的角度将行政给付救济作为研究对象。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行政给付的基本理论。 首先对行政给付概念作了定义。所谓行政给付,即行政主体为保障个人和组织的生存权和受益权,维持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依照法律规定和相关政策向个人和组织,尤其是出现生存困难并符合法定保障条件的个人和组织,提供物质、安全、环境、精神等各方面保障的行政活动。 其次,在此概念上基础,对行政给付与给付行政、行政给付与社会保障两组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给付行政往往是被当作一种行政理念、行政模式,而行政给付是种行政行为或者行政活动、在法律具体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社会保障概念往往代表的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套安全制度;而行政给付更多的是从法律角度来理解,尤其是行政法的角度,它是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的项目与行政给付的内容上有很大的交叉,但不是完全同一的,行政给付不包括作为社会保障组成部分的社会私力救助。 再次,对行政给付的特征进行了描述。行政给付的主体是行政主体,是以行政主体的职能为前提的。行政给付具有授益性,行政给付体现了行政主体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性,既是行政主体的职权,又是行政主体的职责和义务,特别是在服务行政的背景下,行政给付更是行政主体的积极义务。 然后,将行政给付进行分类。按照对象资格是否确定,行政给付可以分为不特定给付与特定给付;按受益人获得给付的同时是否自身具有金钱给付义务角度,行政给付分为有有偿给付和无偿给付;按照给付内容,行政给付可以分为供给性给付、保障性给付和资助性给付;按行政主体是否负有积极作为义务,行政给付分为作为给付和不作为给付。 最后,探讨了完善行政给付救济的意义,认为完善行政给付救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服务政府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 第二个部分,介绍和讨论了国外行政给付方面的一些经验。这个部分分别从司法救济与司法外救济两个方面进行的探讨。 司法救济上,分别谈到了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模式和以日本、法国、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模式。英国采用的公法救济方法,这些方法混合了传统的私法救济方法和纯粹的公法救济方法,其中典型的用于行政给付的救济上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制令、禁制令、宣告令,以及损害赔偿等;而美国则以其宪法为依据,由法院进行司法审查。日本的司法救济主要是确认诉讼,法国是撤消诉讼,德国是给付诉讼。 司法外救济上,提到了在英国在给付争议上的裁判所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障金申请裁决过程,以及日本的苦情处理制度。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行政给付救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的主体资格比较严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窄,以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不完全配套的问题上。 第四部分,是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给付救济的一些构想。首先,认为可以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应只针对现有的具体行政行为,其他公共服务手段如果侵害了公民权利,行政诉讼应该也对其予以调整。其次,要完善行政给付诉讼制度。将财产给付之外的其他给付类型,以及以准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为表现形式的给付行为纳入给付诉讼的范围,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给付诉讼。再次,主张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在原告资格上不以利益相关人为限,公益诉讼的原告应包括公民个人、公益团体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如检察院)。此外,还要完善行政给付的补偿和赔偿制度,行政相对人因行政机关应该给付却没有给付而遭受损失的,国家应当予以赔偿。最后,要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以更好地监督行政主体履行其义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1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到广西调研[J];人事天地;2011年07期
2 ;广西部署全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J];人事天地;2011年04期
3 延君;洪清;;社会保障,力量的源泉——专访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J];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07期
4 ;八渡瑶乡有远亲 扶贫帮困见真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积极开展扶贫慰问活动[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5 ;走进《阳光政务》倾听群众呼声[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6期
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百色市共商人社事业发展大计[J];人事天地;2011年03期
7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员大会召开[J];人事天地;2011年07期
8 刘添铖;;浅谈非营利性组织在我国的发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桂平市大力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J];人事天地;2010年22期
10 ;广西人才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J];人事天地;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雨濛;张安录;;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余强毅;;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征地补偿制度改革[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屈红国;;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郑伟;;后记[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5 郑伟;;后记[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6 孟宏斌;;陕西小城镇建设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于沛霖;北川庆子;;中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8 赵继恝;;社会保障企业体系(CSFSS)——创建和谐社会的保障[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马小勇;杨建平;赵宏飞;;农村土地制度的深层矛盾与改革设想——以陕西省为对象的分析[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赵国玲;;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宅文;[N];人民日报;2008年
2 首席记者 黄世盛;[N];盘锦日报;2008年
3 见习记者 周静;[N];南充日报;2008年
4 马明;[N];太原日报;2009年
5 刘洁 马翠凤;[N];秦皇岛日报;2009年
6 记者 王健;[N];南京日报;2009年
7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本报记者 谢梅 原野;[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9 贾毓慧;[N];中国信息报;2009年
10 刘振杰;[N];中国保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岩;社会保障与公平、效率相关性的理论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2 曹春;社会保障筹资机制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3 龙菊;我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毛光烈;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D];上海大学;2008年
5 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雒庆举;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7 林子波;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海波;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模式选择与完善[D];南开大学;2009年
9 李政;外来投资对徐州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杨红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红十字运动研究(1978-2004)[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怡;行政给付救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岳文;医患关系中患者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李岚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4 郑丽萍;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姚伟;经济适用住房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赵婷婷;“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7 戴煜;社会公正视野中的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姚惠明;商业保险保障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曾国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07年
10 盛潇萌;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行政给付救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9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8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