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与公司业绩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02:19
【摘要】: 资金对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注入,融资这个问题也是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事务,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也是企业能获得必要资金的一个重要保证。对上市公司来说他们拥有更多的融资方式,一般通过公开的债券市场融资是他们经常选择的方式,其中包括了增发这一融资方式。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纺织行业进行了产业结构整合调整,为了配合龙头股份、深惠中等5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和产业升级,相关部门特批这五家企业进行增发。虽然这几家上市公司此次增资的政策性极强,但也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新模式,即增发新股。增发新股作为有偿增资的一种,是指发行公司以向社会公开发售新股票而实现的增资方式,其目的是:分散股权、筹集资金、增强股票的流动性。自此以后增发新股发展迅速。因其募资多,资金能够很快到位且限制条件少,财务指标硬杠杠较少而受到上市公司青睐,增发公司数量和增发的规模迅速增长。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增发融资一举取代传统的配股融资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再融资方式之一。但是,许多公司董事会在决定增发时,并未充分考虑募集资金与公司财务结构、资产规模、资本结构、资金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项目周期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一些相关因素,很多公司增发完毕之后就出现业绩大幅度下降。对此,现在企业增发后的业绩变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作为了重点的研究方面。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开展了很多,但对于业绩的变化及其原因的解释并不一致。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增发后的业绩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业绩变化的因素,并做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章:通过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思路,及其研究的目的等基本情况,阐述本文的大概结构;第二章:回顾中国股票市场增发发展历程并对分析一些相关的理论基础为本文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主要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大概的综述过程,总结并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式;第四章:主要阐述研究设计和变量选取,并且根据研究的目的来设计变量的假设条件,建立相应的模型;第五章:模型结果分析。对所选取的样本回归后的结果进行说明分析,本文准备先对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看是否支持自己的假设,然后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验证;第六章:结论。根据以上实证分析所得结果分析出相应的结论,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几个对公司增发后的业绩影响因素和相应的假设结论分别为:Hl: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后,其公司的业绩会下降;H2:公司增发新股后,其成长性越高,公司的业绩出现下降越小;H3:公司增发前自由现金流比率越高,公司出现业绩下降的幅度越大;H4:资产增长率越高,公司业绩出现下降的幅度越小;H5: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越高,公司业绩出现下降的幅度越小。 本文在公司的业绩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增发融以后只有一小部分企业的业绩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出现了增长,而大趋势却是总体的下降,说明了上市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不够好。这个结果与其他有关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大部分研究结论相一致。为了解释增发后业绩恶化这种现象,我们在上一章对影响增发前后业绩的一些公司特征和增发特征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自由现金流量比率、股权集中程度等因素对公司的业绩有明显的影响这些都是符合委托代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设的。而通过前面的描述性分析也可以知道企业的很多财务指标在增发前都属于良好状态,一旦增发完毕企业的这些财务指标迅速恶化,可能同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本章通过以上的研究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本文在公司的业绩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增发融资以后只有小部分企业的业绩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出现了增长,而大趋势却是总体的下降,说明了上市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不够好。这个结果与其他有关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大部分研究结论相一致。为了解释增发后业绩恶化这种现象,通过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自由现金流量比率、股权集中程度等因素对公司的业绩有明显的影响这些都是符合委托代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设的。而通过前面的描述性分析也可以知道企业的很多财务指标在增发前都属于良好状态,一旦增发完毕企业的这些财务指标迅速恶化,可能同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关。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公司增发后的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6.6;F832.51;F224
本文编号:2594314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6.6;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诗才;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滥用的成因分析与治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S1期
2 李心愉;中国上市公司配股资金使用效率的统计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3 章卫东,夏新平;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对股权再融资绩效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5年08期
4 林金铸;浅析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J];开放潮;2002年01期
5 杜沔;王良成;;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6 余明江;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生成机理和治理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3期
7 李霞;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解析[J];管理科学;2004年02期
8 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9 彭世平;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11期
10 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通证券上海研究部 汪海宁;[N];中国证券报;2001年
,本文编号:2594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59431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