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新股发行机制与定价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13:40
【摘要】: 近几十年来,上市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问题,一直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来自IPO股票的三个“不解之迷”或异象(Anomalies ):(1) IPO股票短期内收益率或初始收益率偏高(High Initial Returns of IPOs),指IPO上市后短期间内的市场交易价格一般大于其发行价格,即IPO抑价之谜; (2) IPO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或长期报酬低于市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表现为上市后中、长期间内(例如3年、5年)的收益率低于市场指数的收益率,即IPO长期弱势之谜(Long Run Underperformance of IPOs;(3) IPO发行往往集中在某一段时期内;在这个火热发行期间内,许多企业纷纷上市,即IPO热销之谜(Hot Issues)。 针对上述IPO领域的三个异象,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们已开发了很多理论来进行解释,目前研究重点已由抑价现象转向机制研究。IPO发行机制是事前将信息非对称条件与承销商对股票的分配权利结合起来,并且考虑投资者行为的关于IPO股票定价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定价制度,IPO发售机制一直是世界各国或地区IPO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各国或地区的政府进行IPO定价制度的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希望建立IPO股票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解决广泛存在IPO抑价的问题。 2005年1月起,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询价机构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这标志着中国的IPO定价机制进入询价制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有必要对现行询价制度定价效率上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国内现有的研究忽视股权分置对定价的重要影响,以往中国学者的研究,大都采用发行价格和首日收盘价作为价格差异的测度,因而无法在定价环节把股权分置因素纳入分析视野,而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结合当前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站在“全流通“角度对新股定价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笔者选择了我国股票市场IPO发行机制与定价效率作为研究对象,希望对股票发行效率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本文共包括五部分,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IPO定价机制基本内容。首先对IPO定价机制进行阐述。之后介绍世界三种主要发售机制:固定价格机制、拍卖机制和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基于承销商对股票的差别分配权利分配权和事前非对称信息条件详细比较分析三种基本IPO定价机制;对我国IPO发售机制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与思考。从股票分配规则、发行价格决定规则、发行数量决定规则三个维度对现有三种典型发行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我国IPO发售机制的历史变迁进行回顾与思考,发现累计订单询价机制更有利于IPO定价效率的实现。 第二部分IPO定价机制理论研究。本部分分析归纳有效IPO发行机制应具备的特征,指出数量歧视和投资者的参与数量是诱使知情投资者提供私有信息,进而实现IPO效率的关键。运用信息经济学构建数理模型刻画累计投标询价机制,着重比较累计投标制在揭示股票真实价值水平方面与固定价格、拍卖的差别和优势。最后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对当前中国新股发行机制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新股发行估值模型选择与理论价格计算。首先对常用新股发行估值模型进行介绍,具体包括1.资本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2.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3.股利贴现模型;4.Feltham- Ohlson定价模型;5.(EVA)估值定价模型。通过分析,Feltham-Ohlson模型在会计盈余与股价之间建立直接的理论联系,使得经验性的检验比较容易,并且可以直接使用市场数据,使估计更加准确的优势。利用该模型,合理结合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相关成果,对非流通股进行合理的折算以推算新股发行理论价格。 第四部分新股发行效率实证分析。本部分实证分为两部分,首先对中国现行IPO定价机制效率进行研究,以检验询价制是否是相对更优的定价机制;其次对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不同于以往研究使用新股超额收益率作为IPO定价效率的衡量指标,本文将通过运用新股估值模型,结合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成果,推算新股发行理论价格,从“全流通“角度对中国现阶段推行的累计投标旬价制的效率实证检验。结论表明,询价制在新股定价效率上较以往发行机制有显著差异。之后以非流通股比例,网下配售比例,承销商声誉和发行机制作为控制变量,进一步对影响IPO定价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本部分根据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从研究结论、研究局限和研究政策三方面分别阐述。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实施了一年多的询价制,在新股定价效率上较以往有显著提高,累计投标询价机制(2005-2006)定价效率优于固定市盈率阶段(2002-2004)并得出结论:目前中国询价机制主体框架已经和国际一致,并发挥了实质作用。同时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笔者认为在我国新股定价过程中,对于股票分配和配售对象的选择上,应该赋予承销商更大的权力和灵活性,加快和完善股权分置改革,降低和消除股权分置对新股发行定价的扭曲。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有效建立承销商声誉机制,进一步提升新股定价效率。 创新与研究贡献 本文主要创新与研究贡献在于首次对定价效率分析中,对定价差异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测度模式,考虑我国资本市场非流通股的现实状况,通过选择合理估值模型,利用市场数据直接计算新股发行前公司价值,对非流通股进行合理的折算以推算新股发行理论价格,以此为基准,站在“全流通“角度对中国现阶段推行的发行机制效率进行实证检验。国内现有的研究忽视股权分置对定价的重要影响,大都采用发行价格和首日收盘价作为价格差异的测度,因而无法在定价环节把股权分置因素纳入分析视野,而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照宇;;风险投资认证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2 顾纯俊;;家族企业上市前后绩效变化实证分析[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3 唐豪臻;;海外IPO之路,漫漫其修远兮[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8期

4 赫丽君;;上市公司IPO前后的盈余管理——以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时代金融;2011年21期

5 马磊;王学飞;;从关联交易看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主要法律障碍[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6 张露;古小刚;;基于构建次发达地区企业IPO支持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年16期

7 白默;何建英;;创业板发行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23期

8 段竞尧;;新股卖空机制对新股发行的意义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8期

9 陈伟;;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效率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0 徐志坚;李宗贵;杨碧云;;创业企业IPO市场溢价:对董事会构成、TMT股权分布和风险资本的检验[J];软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德春;林剑乔;;发行体制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王磊彬;;中国企业IPO到底给投资者带来什么?——长期市场反应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柴亚军;王志刚;;股改与IPO抑价:从公司治理角度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4 杨帆;;A股市场IPO抑价新视角——基于智力资本的信息披露的解释[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姚明龙;张丹敏;邱雅雯;;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问题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储一昀;仓勇涛;;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IPO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7 徐志坚;杨碧云;李宗贵;;创业企业IPO市场溢价:对董事会构成、TMT股权分布和风险资本的检验[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贺宏;李培;;我国上市公司IPO前盈余管理及其长期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郝玉贵;危宝云;;审计师声誉对IPO折价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剑乔;黄德春;李蒙;;基于定价机制的中国A股市场IPO抑价研究及博弈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凯蕾 武彩霞;“最贵IPO”登场:新股“两高”,带来高风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本报记者 朱周良;坚冰初融 牛年首单中国IPO登陆美股[N];上海证券报;2009年

3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美股持续反弹 IPO市场渐显活力[N];证券时报;2009年

4 石婵雪;全球IPO再现活跃 中国企业占募资榜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丰和;资金回笼“让路”IPO 公开市场昨释放800亿[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旭康 胡潇滢;光大证券IPO拉开光大系A股上市序幕[N];证券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于德良;券商IPO标准调整 东方证券有望重启上市[N];证券日报;2009年

8 记者 张禹;方正证券筹谋年底IPO上市[N];长沙晚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徐英;新世纪造船再弃IPO[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吕东;上海银行IPO全面提速拟发12亿股A股[N];证券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成;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王立元;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史欣向;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国股市IPO定价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邱冬阳;发行中介声誉、IPO抑价及滞后效应[D];重庆大学;2010年

5 黄新炎;我国创业板公司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王鸿;中国创业板IPO发售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武龙;噪声交易者与中国IPO真实首日收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邹斌;政府窗口指导、询价制与IPO抑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兴伟;中国创业板公司IPO的资本成本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王斌;IPO、市场有效与行为金融[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华;我国IPO定价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张舟佳;IPO询价制度改革效果的实证检验[D];浙江大学;2011年

3 马齐玮;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股票IPO发行定价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邵荣平;我国A股IPO首日收益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储灿春;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实证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6 黄好芝;我国IPO抑价研究:制度、市场与上市公司注册地[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谈紫兰;IPO盈利预测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任秋娟;询价制下我国IPO定价效率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宁航远;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我国股市IPO抑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孙俊;中国创业板IPO价格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3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03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