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通胀指数债券探析

发布时间:2020-03-30 08:39
【摘要】: 指数化债务的出现从十八世纪就已开始,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年美国财政部开始发行通胀指数债券(Inflation Indexed Securities-IIS)以来,指数化债务才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创新金融工具,IIS的发行使投资者和发行者都受益匪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别加入WTO后中国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有必要对国际市场这一新的金融工具加强认识和理解,并探索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本着这样一个目标,本文除去结论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概论首先明确IIS是一种什么样的金融工具,并考察其发展历史,它的基本特点是为持有者提供固定的实际收益,保证投资者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由于指数的选择、延迟及税收的影响,这种保护并不完全,但与其他金融工具相比较,IIS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进一步分析之前对IIS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IIS的功能。这一部分从发行人的视角出发进行论述。IIS的主要发行者是政府,对政府发行人来说,IIS能够降低政府的借债成本,帮助维持长期资本市场,还可以运用IIS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防范相应的风险。另外,通过IIS所提供的市场信息,还能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这一点还将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做深入分析。 第三部IIS的设计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与IIS的设计有关的因素。首先是指数的选择,指数化债券要能够对冲风险,但不同的指数化债券所能对冲的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对于面临不同风险的投资者来说,指数的选择极为重要;此外,指数应当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及完整性。在设计金融工具时,现金流的构造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不同的设计,IIS主要有CIB、IIB、CPB、IAB和IZCB等形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IIS是盯住价格指数的,所以指数的延迟会对IIS造成影响,但指数的延迟是不可避免的,它主要产生于指数的统计和发布过程并受交易清算制度的制约。另外税收制度也造成IIS税后收益的不确定,在设计中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在实践中,有些IIS还被嵌入期权。由于IIS的定价困难,所以在发行方式上,有单一价格拍卖、多重价格拍卖和随卖等方式,在选择发行方式时,成本和发行规模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四部分IIS在我国的应用条件和第五部分IIS在我国的实践是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分析。其中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分析我国现有条件哪些对发行IIS已经比较成熟,哪些还有待完善。概括来说,我国当前的价格指数从编制到发布已有一套成形的方法,但债券市场的成熟与完善尚需时日,当前的税收政策也需要对IIS带来的新问题予以明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IIS应当以政府发行为主,选择消费物价指数,并根据发行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另外IIS与普通债券相比的特殊性也对监管提出一些新的要求。第五部分在回顾我国的债券指数化历史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发展IIS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以九六年第六期国债为例, 内容提要 对政府发行115节约借债成本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指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爆发高通胀的 预期下,当前仍不失为偿试发行115的良好时机。 第六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延伸,在这一部分,利用英国115市场的信息对通货膨胀预期做 出估计,并进一步对Fisher等式进行检验,,其结果揭示115市场中蕴含着对货币政策的制定 有意义的宝贵信息。 本文的结论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防范通胀风险的压力始终会高于西方发 达国家,而115与通货膨胀率相联系的特点使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115所 提供的通胀预期信息对于货币政策可能更有价值。目前我国的市场虽然不够成熟,但发展 ns的条件基本具备,未来几年将是发展115的良好时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83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月秀;;我国个人所得税指数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2 陈月秀;;个人所得税指数化的立法思考[J];法学杂志;2009年05期

3 曾怡;赵龙;;国外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潘德洪;1983年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瞻望[J];世界经济研究;1982年03期

5 解书森;陈冰;;部分工资指数化:通货膨胀下的补偿选择[J];经济科学;1988年05期

6 陈建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1988年09期

7 汪玉奇;;价格改革是反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J];价格月刊;1989年06期

8 马建堂;;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研讨会观点综述[J];价格理论与实践;1989年05期

9 凌涛;;如何认识当前的通货膨胀[J];金融理论与实践;1992年06期

10 衡伟;;如何认识当前的通货膨胀[J];武汉金融;199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有星;;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问题探析[A];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暨第九次顾问座谈会论文集[C];2000年

2 汪吉发;王天禹;;长江流域滩涂造船探析暨内河地方新建船舶管理[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海事专业委员会2001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专刊[C];2001年

3 张雅韵;;《把电流表改装成伏特表》实验探析[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王守民;熊立胜;;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模式与改革经验探析[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申冬华;邓若鸿;李晓轩;;科研机构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白光润;;21世纪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方略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周金应;;我国食盐行业普遍服务的内涵及其体制探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修龄;;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现代化探析[A];走向新世纪——福建省第四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彭谦;;从法制角度探析“兴边富民”[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挪威成为首个进入加息周期的欧洲国家[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海通证券研究所 李明亮;七因素将导致CPI持续回升[N];证券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韩晓东;樊纲:未来人民币没有贬值理由[N];中国证券报;2009年

4 楼春豪;通胀与供需矛盾[N];人民日报;2010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要预防通胀,更要注意滞胀[N];人民日报;2010年

6 陆春华;印度经济:高速发展带隐忧[N];中国信息报;2010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吴晓灵: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N];证券时报;2011年

8 汪巍;南亚国家应对次贷危机的举措与成效[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9 记者 胡小兵;消费开始回暖 德刺激计划显效[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杜静 通讯员 陈文德;CPI虽踩“红线”,但言加息为时尚早[N];海峡财经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素然;通胀指数债券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陈广华;菲利普斯曲线动态机制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文静;我国费雪效应的非参数检验[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搏;我国货物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施真强;战后美国利率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侯乃X;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赵红强;基于小波分析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米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胡爱华;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升慧;我国核心通货膨胀率的测算、特征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2 郭江宁;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秀钢;基于长记忆过程的中国通胀率与通胀不确定性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李莹;中国通货膨胀水平与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车淑娅;“问”只宾语演变探析[D];河南大学;2001年

6 徐振贤;多媒体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敏;自由心证原则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9 赵跃平;景观环境的铺装艺术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张旭萍;行政程序立法若干问题探析[D];东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07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07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