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转换债券价值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18:29
【摘要】:自从1843年美国纽约益利铁路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可转换公司债券(Convertible Bond)以来,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欧美、日本等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是一种能够在将来一定时期,或一定时期以后,转换成固定数量股票的债券。它是一种衍生的、复合的金融产品,不仅具有债权性,而且具有股权性。这种双重的性质使得可转换债券比普通债券和股票更具复杂性。世界各地学者对可转换债券从期权定价模型、条款设计到可转换债券对企业融资结构、治理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不同深度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是对目前中国国内的可转换债券的价值进行分析,包括探讨国内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影响可转换债券价值的主要因素以及它的投资策略等几个方面。因此,本文分四个部分来论述这个问题。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涵义、构成要素以及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三部分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主要介绍两种最基本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即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和二又树期权定价模型。一般来说,从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来看,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一方面包括普通债券的价值,另一方面包括看涨期权的价值。第四个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这部分着重对目前中国国内的可转换债券价值进行分析。同样,我国国内的可转换债券价值既包括普通债权的价值,又包括一个期权价值。但这个期权是一个复合的期权,不仅包括转换权,还包括回售权、赎回权和转股价格特别修正权。在分析国内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时,本论文首先用数据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即说明目前我国的可转换债券本身就有价值低估的现象。这个理论价值包括可转换债券的债权价值和用Black-Scholes模型计
【图文】:
Black一Scholes模型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的债券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情况,使用数值分种方法中,主要介绍二叉树定价模型。权定价模型是由J,C.Cox、5.A.RoSS和M.Rub前己成为最基本的期权定价方法之一。二叉,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而且,B一S模型只以提前执行的美式期权来说,B一S并不存在个问题。型首先把期权的有效期分为很多很小的时间内证券价格只有两种运动的可能:比如,从Su;或下降到原先的d倍,即Sd。其中,>u1,的概率为1一p。从Su开始的一个时间间隔内△种可能,即到达SuZ或Sud;从Sd开始的时间d和下降到SdZ的两种可能,依此类推,这样就。
②2004年l月一2004年5月12日转债指数与上证指数的对比走势图图4一1:2004年1月一5月份可转债指数与上证指数对比图图4一1中柱状图表示日总交易金额。可转债指数基本上随着上证指数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上证指数的下跌而下跌。但总的说来,但相对于上证指数的猛烈变化,可转债指数同样表现出滞后性。从2004年1月2日到2004年3月初,上证指数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转债指数,而3月份以后,上证指数同样表现出下跌,但当股价下跌时,转债指数同样又表现出其良好的抗跌性。此外,根据统计,在2001年在股市大跌20%的情况下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
本文编号:2619684
【图文】:
Black一Scholes模型是一种理论上的简化的债券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情况,使用数值分种方法中,主要介绍二叉树定价模型。权定价模型是由J,C.Cox、5.A.RoSS和M.Rub前己成为最基本的期权定价方法之一。二叉,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而且,B一S模型只以提前执行的美式期权来说,B一S并不存在个问题。型首先把期权的有效期分为很多很小的时间内证券价格只有两种运动的可能:比如,从Su;或下降到原先的d倍,即Sd。其中,>u1,的概率为1一p。从Su开始的一个时间间隔内△种可能,即到达SuZ或Sud;从Sd开始的时间d和下降到SdZ的两种可能,依此类推,这样就。
②2004年l月一2004年5月12日转债指数与上证指数的对比走势图图4一1:2004年1月一5月份可转债指数与上证指数对比图图4一1中柱状图表示日总交易金额。可转债指数基本上随着上证指数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上证指数的下跌而下跌。但总的说来,但相对于上证指数的猛烈变化,可转债指数同样表现出滞后性。从2004年1月2日到2004年3月初,上证指数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转债指数,而3月份以后,上证指数同样表现出下跌,但当股价下跌时,转债指数同样又表现出其良好的抗跌性。此外,根据统计,在2001年在股市大跌20%的情况下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鸣;可转换债券定价理论与案例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2619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1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