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为场外市场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9:05
【摘要】: 债券市场的组织形式,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种,但场外交易居于主导地位,交易所市场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市场。这种格局是国外成熟债券市场的共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债券本身的内在特点、交易机制的形成、交易习惯和交易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发达国家,债券市场就意味着债券场外市场。相比而言,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6月组建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即在中国,债券市场就意味着银行间债券市场。那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异同,银行间债券市场是否需要借鉴场外市场甚至向其转型?如何选择债券场外市场的发展模式?这些都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债券市场经历了“初级场外市场—交易所市场为主—银行间债券市场主导”这样一个迂回曲折的过程。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过程,就必须要研究各阶段制度变迁的历史成因。同时,还要在经济金融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认识到各阶段制度变迁方式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局限性。 本文正是立足目前债券市场的主体——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宏观决策视角,以分析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历史成因为切入点,对比启动初期的宏观背景与现目前银行间债市所面临的经济金融现状的差异,从而分析银行间债市向场外债市转型的思路取向。随后,文章研究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典型债券场外市场的差异,通过借鉴成熟的经验,探析在宏观环境变化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将其深度转型为场外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解决许多相伴生的改革难题。 全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 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时,其建立具有内在需求,当时的情况需要政府强力监管和深度介入。 分业经营、货币政策体系改革和基本利率的形成都需要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一过程是以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切断资金流入股市渠道为契机的。这个契机减少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主体的阻力,有利于制度变迁的进行。但也使得中国债券场外市场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形式出现,使场外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并不只是交易方式的区别,而且有市场主体的区别。 二、债券场外市场是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转型的必然选择。 通过理论阐述和发达国家、新兴发展国家债券市场的实践,都证明了债券场外交易方式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交易方便、更容易成交、风险可控,场外市场应当是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场外市场也应当是债市主体——银行间债券市场转型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特殊政策背景下出台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只是具有债券场外市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其场外交易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例如做市商制度、机构投资者基础、中介机构培育、场外债市监管和透明度改革以及电子交易系统的建立等等。这些缺陷不仅使债券市场投融资功能无法有效的释放,而且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现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与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初成立时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市场化程度更高,交易情况也更趋复杂,因此,银行间债券市场亟待转型,需要与整个经济金融体制的结构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典型债券场外市场转型的战略构建。 现阶段,中国国内经济规模、结构、金融格局、体系的变化,迫切要求银行间债券市场从封闭回归到开放,发挥出场外形态的功能,实现其市场规则的复归,推动一个竞争性债市的形成。 本文在比较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典型的债券场外市场之间的差异、剖析前者的宏微观缺陷之后,提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转型的三大战略:转变战略、创新战略和开放战略。转变战略主要是针对差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例如法律制度框架、市场发展总体设计以及监管体系的理顺,完善做市商制度,机构投资者和专业经纪商的培育支持和坚实托管、结算与交割基础建设等等。创新战略主要包括增加债券发行主体,完备债券品种和适度拓展债券衍生品市场。开放战略中提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放的总体三阶段蓝图设计,给出了参考的时间表。同时,还提出在开放的具体措施中,逐步谨慎的引入国外市场主体,促进与国外中央证券托管结算机构的联网合作以及加强债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 以上便是本文的立意和概括性逻辑框架。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次系统的分析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的历史成因和政策出台背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多只是分析了现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所具有的弊端,而这些弊端正是由于特殊的政策背景导致的“中国特色”。本文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探究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的动因。 第二,在本文的第四章,提出了转变、创新和开放三大战略,从相互融合的视角来构建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场外市场的深度转型。 第三,在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重新界定了场外市场。 场外市场不再是指那种毫无组织、处于分散状态的柜台市场了。随着世界证券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纷纷对场外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尤其是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法律管理方面,做了一些人为的变更,使场外市场渐渐以一种更为规范、更加透明的运作模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四,从典型债券场外市场经验借鉴的资料搜集上看,梳理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不仅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借鉴了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债券场外市场的改革模式。这些将为相关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
本文编号:2643770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51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靳飞;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和投资转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谭地军;债券市场流动性:资产定价与流动性转移行为[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晓翌;流动性与资产定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勇;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3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4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