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9 12:30
【摘要】:在1999年12月进行的国有股减持行动遭遇失败后,2001年6月我国政府再次施行通过国内股票市场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政策,由于其以市价作为减持价格和以筹集社保资金为主要目的而最终再次遭遇失败。伴随着这次国有股减持从开始施行到暂停实施直至最终停止通过国内股票市场减持国有股的演变过程,国内学术界、证券界及其他各方展开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的大讨论。尽管讨论的焦点一开始集中于国有股减持,但随着各方讨论的不断升级和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股权分裂制度是我国股票市场诸多矛盾的根源所在,继而讨论的焦点转向“股份全流通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类别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非对称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为题,希望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基于现金股利的投资收益非对称问题,并从理论上规范分析导致这种非对称现象的根源——股权分裂制度及其种种重大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继而全面而系统地探讨治理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根本对策——股份全流通改革相关问题。 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以比较分析和制度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着“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这一主线,厘清并描述了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的逻辑框架。 在第一章中,在综述股票市场功能理论和诺斯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以制度决定功能的思想构建了一个理论解释模型,希望以此对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第二章中,首先根据对美国学界有关流通性折价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和法院判例依据,并运用IPO方法对中国B股市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权的流通性折价进行经验研究,将其与同一研究方法下美国股市的流通性折价经验结论进行对照,从而确定包括A股和B股在内的中国股市非流通股权流通性折价的相对合理基准,在此基础上最后估算出中国股市新股发行的正常溢价基准。 在第三章中,首先运用上述基准将流通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成本区分为正常部分和超额部分,进而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投资收益率比较区分为正常非对称和不正常非对称两种情形。然后,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股市严重的不正常投资收益非对称进行实证分析,即既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比较的角度进行总体性揭示,又从国有股股东、社会法人股股东和外资法人股与社会公众股股东比较的角度进行结构性揭示,还从不同所有制股东控股上市公 WP=10 司的角度进行整体性揭示。 在第四章中,以第一章围绕制度决定功能思想构建的理论解释模型,同时运用股票市场功能理论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成因与本质进行了深入诠释,具有较好的理论解释力。第五章对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进行了危害性分析。投资收益非对称是问题的表象,而股权分裂制度则是问题的本质。探讨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危害性,必须紧紧抓住中国股市股权分裂制度这个最主要矛盾,逐步剖析在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投资收益非对称所引致的种种重大危害,诸如违反“三公”原则,形成“特权市场”体制;扭曲并异化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市场价值观;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致使控制性大股东行为严重异化;酿成造假成风和恶意操纵,破坏证券市场正常秩序;隐藏潜在金融危机,危及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等等。为了消除危害并从根本上治理投资收益非对称,唯一正确的选择则是对股权分裂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实施股份全部可流通制度,也即股份全流通改革。 在最后两章中,主要回顾了国内关于股份全流通改革的探索实践,以及从国有股减持到股份全流通的演变与争论,并对现有股份全流通改革的主要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从中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某些重要启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综合性全流通改革构想,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治理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这个新的综合性改革构想,具体包括政府作用,非流通股采取净资产定价方式,用计划方法解决市场问题,停发新股、存量改革与“中速到位”模式,以及包括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建立市场做空机制、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并营造市场稳定舆论环境的一个积极的协调工程。这是一个包括在转轨时期尊重历史和现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适当搭配计划与市场手段、内涵“大道至简”哲学思想和强调协调体系的“新综合”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健柏;杨涛;伍如昕;;非对称过度自信条件下委托代理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2 军苗;;PMC-Sierra宣布推出业界首个对称10G EPON平台[J];邮电设计技术;2009年06期

3 王春玲;;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和危害[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6期

4 王国印;论科技进步非对称性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6期

5 李丽君,陈平平,黄小原;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会计问题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薛燕;胡娜;;证券市场非对称信息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6年10期

7 闫国平;闫中平;;中美汇率博弈对上海住宅价格的影响[J];现代商业;2007年13期

8 余献富;;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非对称问题应引起重视[J];区域金融研究;2010年03期

9 黄荣楷;简议新财会制度中的几个问题[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4期

10 刘强明;对投资收益核算及纳税问题的思考[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福洪;张博明;杜善义;;复合材料非对称正交薄层板的固化变形[A];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进展会议论文集扩展摘要[C];2005年

2 辛忠;周军;;非对称糖醇缩醛类透明成核剂的制备过程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秦承森;石艺娜;;非对称射流形成的几何理论——封闭条件和正碰撞[A];计算爆炸力学进展[C];2006年

4 吴泽斌;刘卫东;;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非对称利益冲突[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云军;崔尔杰;周伟江;;压缩性对细长体涡流非对称发展的影响[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余正坤;赵晓丹;;对称二硒醚与非对称单硒醚的合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曹永琴;;贫困是非对称货币政策的副产品吗?——理论及基于中国1952—2006的实证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8 范中波;;水下切割射流环的解析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林辛未;郑仁蓉;廖伯琴;;PNC方法计算推转壳模型三轴非对称原子核结构的两种方案及其对比[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10 周永道;刘幼妹;;非同构饱和正交设计的最小混杂优势准则[A];2007均匀试验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江平 郭剑;从非对称建设中谋求战场主动[N];解放军报;2004年

2 建银国际;非对称监管无碍中移动前景[N];证券时报;2008年

3 朴凯;巧用“非对称”达成“突然性”[N];解放军报;2005年

4 李国旺;“非对称”开放战略的着眼点[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周涛;非对称思维的新基点[N];中国国防报;2001年

6 石纯民;俄“非对称”战略值得关注[N];中国国防报;2007年

7 唐成 岳胜军;美国缘何惧怕“非对称攻击”[N];中国国防报;2001年

8 东海期货研究所 张葆君;未来加息可能采取非对称方式[N];期货日报;2010年

9 晏嘉徽 刘平;太空舞台上演非对称逐鹿战[N];解放军报;2006年

10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田勇;当前可行之策为上调存款利率与非对称加息[N];华夏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曙光;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陈桂芝;解大规模非对称矩阵特征问题的一些精化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罗卫兵;无人机多链路中继的非对称数据链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彭剑;非对称交叉轧制研究[D];清华大学;1990年

5 金涛;非对称神经网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6 房少军;非对称共面波导的特性及其场结构图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7 曹达鹏;高度非对称模型流体及纳米介孔材料内真实流体吸附的分子模拟[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8 司家钢;利用原生质体非对称融合转移胡萝卜瓣化型细胞质不育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9 陆慧;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舒敬荣;非对称末敏子弹大攻角扫描特性研究及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非对称手性席夫碱配合物与手性双核(Cu-Ln)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廖芸;ADSL中的非对称自适应回波抵消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3 孙成通;非对称阀控制非对称缸位置伺服系统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4 彭宝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与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吕洁;我国内河港口投融资暨民营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6 李劭钊;对通信设备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7 周越;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与投资收益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8 张伟汉;阀控非对称油缸控制系统及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9 贾轶林;中国保险资金投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希理;非对称结构惯性压电旋转驱动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0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720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