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商业银行个人房贷证券化适用条件及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17:22
   房地产业对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作用,房地产金融则是促进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的催化剂。我国近几年住房抵押贷款量迅速增加,对扩大内需、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住房抵押贷款存在短期性资金长期运用的矛盾,可能对商业银行造成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而且我国房地产信贷潜在的市场极其庞大,长期来看可能存在资金上的不足。国外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是推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过程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方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完善我国金融制度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通过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以SWOT分析法对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环境分析,介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以及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现阶段商业银行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并根据原理,以商业银行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模式设计。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论文结构。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现状。简要介绍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目的和特征;概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脉络;通过分析现阶段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现状,从而归纳出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何现实意义。 第三章简要的阐述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理论基础。简单介绍了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融资的基本运作流程和核心原理,为证券化模式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第四章对商业银行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SWOT 分析方法进行环境分析,对现阶段商业银行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外部适用条件,即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针对劣势和威胁做出相应的对策,得出现阶段应该不失时机的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尝试的结论。 第五章根据前几章提到的运作原理和适用条件分析,本章结合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特点,依据是否设立SPV 以及SPV 设立方式的不同,对商业银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F832.5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综述
    2.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特点
        2.1.1 国外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
        2.1.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现状
    2.2 我国现阶段发展商业银行个人房贷证券化的发展意义
    2.3 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房贷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运作机理和原理
    3.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机理
        3.1.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思路和目的
        3.1.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融资的基本运作流程
    3.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个人房贷证券化的适用条件
    4.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内部条件分析
        4.1.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优势分析
        4.1.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劣势分析
    4.2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外部条件分析
        4.2.1 商业银行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机会分析
        4.2.2 商业银行实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威胁分析
    4.3 商业银行个人房贷证券化的内外适用条件评价
        4.3.1 SWOT 矩阵分析
        4.3.2 努力发挥强势的对策
        4.3.3 努力改善弱势的对策
        4.3.4 SWOT 矩阵匹配
第五章 商行实施个人房贷款证券化的模式设计
    5.1 美国可供借鉴的案例模式的特点
        5.1.1.G innie Mae 的证券化交易模式的特点
        5.1.2 Fannie Mae 和Freddie Mac 的证券化交易模式的特点
        5.1.3 私人MBS 的交易模式的特点
    5.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设计
        5.2.1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一
        5.2.2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二
        5.2.3 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抵押贷款模式三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艳玲;;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0期

2 吴彬;赵大旋;;浅谈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控制[J];时代金融;2007年11期

3 余丽霞;窦t$;;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J];浙江金融;2011年01期

4 王文生;;海南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J];海南金融;2010年10期

5 包哲哲;;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意义探讨[J];经济师;2007年07期

6 朱凌志;浅谈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风险与控制[J];金融纵横;2005年10期

7 付玉丹;赵达薇;;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03期

8 唐甜;;略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识别及其防范[J];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9 付玉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年15期

10 苗红;;对沈阳市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J];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平;;影响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探讨[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监管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及对策[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C];2003年

3 赵观甫;崔殿满;刘艳霞;景文光;贺照艳;杨哲;林震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3—2004年度)[C];2004年

4 赵葆华;孟洪涛;张晖;;浅议商业银行增长方式的转变[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宁;;商业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启示[A];征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首届齐鲁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邓清;;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年

7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8 苏文川;;服务国家建设 服务商业银行——代前言[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2—2003年度)[C];2003年

9 周洪俊;;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布局的优化与管理[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10 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研究部课题组;沈佩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研究[A];银行与投资——中国投资学会2005—2006年度获奖科研课题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艳红邋谢少萍;深圳部分银行澄清:“断供”并不严重[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2 牛建宏 孙青苗;个贷神话步入风险期[N];经理日报;2007年

3 乘凉;房贷新政能降低房价吗[N];河南日报;2007年

4 李霄峰;10年没有一笔赔付浙江房贷险正在退出舞台[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沈忠民;房贷步入“奥运节奏”[N];房地产时报;2008年

6 实习生 彭友 本报记者  蔡国兆;个人房贷发展速度放缓[N];上海证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韶旭 实习生 徐兰芳;房贷新品迭出暗藏玄机[N];文汇报;2006年

8 卢东华;房贷新政 除弊兴利[N];上海金融报;2007年

9 本报首席记者 盖东海;房贷上调 各方反应不一[N];消费日报;2005年

10 徐经胜;“收紧房贷”无异于“挖肉补疮”[N];检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慧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D];暨南大学;2006年

2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3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孙宏;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何亮;商业银行的厂商理论[D];暨南大学;2005年

6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任壮;我国商业银行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彭纯;商业银行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10 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婧;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张蕾;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3 陈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管理[D];广西大学;2007年

4 邱新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罗嘉;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唐玲;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个人住房贷款违约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张俊玲;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U

本文编号:2832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832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7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