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盈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1 22:29
中国的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都是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的。那时,上市公司为数极少。经过短短11年的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证券市场的规模也逐步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A股和B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达到了1154家。 上市公司从产生起就有了效益好坏之分,因而也有了“绩优”公司与“亏损”公司之分。造成上市公司“绩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和证券业界对上市公司盈亏问题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相关文论也时常散见于报刊杂志。但是,这些文论大多数都是分析个别上市公司的盈亏问题,或一组上市公司的盈亏问题,尚缺乏对上市公司盈亏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尤其没有对上市公司盈亏问题的综合性比较研究。就境外学者来说,只有个别港台学者对大陆上市公司的盈亏问题有一些零星的看法。因此,对上市公司盈亏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就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紧迫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影响上述两类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扩张能力的诸多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我国上市公司中“...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论
一、 上市公司盈亏问题概观
绩优与亏损公司的界定
上市公司亏损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绩优上市公司的不同类型
二、 亏损公司案例分析
行业因素导致的亏损
投资因素与财务管理因素导致的亏损
关联交易因素导致的亏损
虚负债因素导致的亏损
假包装因素导致的亏损
三、 绩优公司案例分析
长期高盈利高成长的绩优公司
有过高盈利历史的绩优公司
业绩较好且成长稳定的绩优公司
四、 盈亏上市公司比较分析
行业因素
区域因素
股本结构因素
投资行为因素
资产重组因素
关联交易与债务因素
五、 与减亏增盈有关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减亏增盈必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
应该正确认识“一股独大”
应该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用人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
应该建立与加强与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有关的制度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构研究[J]. 毛蕴诗,蒋敦福,程艳萍. 管理世界. 2001(05)
[2]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行业综合对比实证研究[J]. 吴泽智. 财经研究. 2001(08)
[3]ST郑百文重组的财务透视[J]. 侯海燕,任世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06)
[4]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方式研究[J]. 朱宝宪,唐淑晖. 管理世界. 2001(03)
[5]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的模式、障碍与对策[J]. 王国刚,兰邦华. 财贸经济. 2001(05)
[6]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 孙永祥. 经济研究. 2001(01)
[7]关于完善我国证券监管的若干构想[J]. 李宁,孟繁荣,何孝星. 金融研究. 2000(11)
[8]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机与主要手段[J]. 崔大淼.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0(05)
[9]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 魏刚. 经济研究. 2000(03)
[10]上市公司效益滑坡原因分析[J]. 张建忠. 中国工业经济. 2000(02)
本文编号:3527177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论
一、 上市公司盈亏问题概观
绩优与亏损公司的界定
上市公司亏损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绩优上市公司的不同类型
二、 亏损公司案例分析
行业因素导致的亏损
投资因素与财务管理因素导致的亏损
关联交易因素导致的亏损
虚负债因素导致的亏损
假包装因素导致的亏损
三、 绩优公司案例分析
长期高盈利高成长的绩优公司
有过高盈利历史的绩优公司
业绩较好且成长稳定的绩优公司
四、 盈亏上市公司比较分析
行业因素
区域因素
股本结构因素
投资行为因素
资产重组因素
关联交易与债务因素
五、 与减亏增盈有关的几个理论认识问题
减亏增盈必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宏观调控
应该正确认识“一股独大”
应该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用人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
应该建立与加强与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有关的制度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构研究[J]. 毛蕴诗,蒋敦福,程艳萍. 管理世界. 2001(05)
[2]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行业综合对比实证研究[J]. 吴泽智. 财经研究. 2001(08)
[3]ST郑百文重组的财务透视[J]. 侯海燕,任世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06)
[4]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方式研究[J]. 朱宝宪,唐淑晖. 管理世界. 2001(03)
[5]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的模式、障碍与对策[J]. 王国刚,兰邦华. 财贸经济. 2001(05)
[6]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 孙永祥. 经济研究. 2001(01)
[7]关于完善我国证券监管的若干构想[J]. 李宁,孟繁荣,何孝星. 金融研究. 2000(11)
[8]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机与主要手段[J]. 崔大淼.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0(05)
[9]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 魏刚. 经济研究. 2000(03)
[10]上市公司效益滑坡原因分析[J]. 张建忠. 中国工业经济. 2000(02)
本文编号:3527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352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