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7 07:18
  证券交易所作为证券市场的中心,发挥重要经济功能的同时普遍承担监管职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作为对所有权、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的法律安排,具体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证券交易所属性及功能的发挥。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法人形态,由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在表面的“会员制”设置下,实质是一个完全国有、政府主导的公权力主体。这种模糊的模式成为制约我国证券交易所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对市场和投资者的整体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存在改革的必要性。 从世界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发展来看,早期证券交易所普遍采用会员制模式,随着交易技术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自199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实行“非互助化”(Demutualization)改制以来,非互助化公司制成为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改革的主要选择模式。然而会员制与非互助化公司制并非唯一选择,实质存在多种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依据一国证券市场外部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不同、每一种模式都有其深刻现实基础。当前有关法人形态选择的理论尚有不足,因此综合对典型模式分析,证券交易所的法人形态模式选择,应当综合原则、前提条件、制约要素三个方面作为选择依据,立足于...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结构
第一章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制度概述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定义及其属性
        一、证券交易所的基本定义
        二、证券交易所的双重属性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的法人形态制度目的
        一、证券交易所的法人形态概念界定
        二、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制度目的
第二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发展及评价
    第一节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发展阶段及现状归纳
        一、"地方政府管理"阶段(1990-1992)
        二、"地方政府与证监会共同管理"阶段(1993-1997)
        三、"国家统一管理"阶段(1997-至今)
        四、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现状归纳
    第二节 现行模式下我国证券交易所现状评价
        一、经济属性方面
        二、管理属性方面
第三章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分析及选择理论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分类
        一、非互助化语境下的会员制与公司制:互助化和非互助化
        二、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的一般性分类
        三、多元化的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主要模式特征及分析
        一、会员制模式
        二、非互助化公司制模式
        三、国有模式
        四、自律社团所有模式
        五、双层模式
    第三节 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具体模式选择理论
        一、哈特和摩尔(Hart & Moore)有关交易所法人形态选择理论的评价
        二、选择理论之原则
        三、选择理论之前提条件
        四、选择理论之制约要素
第四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改革路径
    第一节 当前国内相关讨论的总结与评价
        一、回归会员制
        二、非互助化公司制
    第二节 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改革的前提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和展望
        一、前提条件分析
        二、制约要素分析
    第三节 具体路径选择
        一、我国证券交易所法人形态模式选择:政府主导下的阶段式改革
        二、现状下的模式选择:国有模式的调整
        三、过渡阶段模式选择:双层模式
        四、完全竞争下的模式选择:完全的股份化公司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4015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4015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